相异,进而对霸权兴起与衰落解释可能也不同。
接下来,想提出两个比较政治经济学(CPE)方向衍生性思考。此书所提出分析框架更多是个国际政治经济学(IPE)问题,即解释国际霸权相对权力起落。相对而言,探究国内政经问题及解释改革是否能成功,在书中所占篇幅不大。但对本职CPE研究而言,这是更有意思部分。首先是关于后霸权时代各国进行改革可能性。该书最后章从英国及荷兰后霸权时代发展经验——精英特权与不平等、税收与社会福利、军队与外交等,来探究霸权衰落将如何影响美国政治经济,以及阻止不平等扩大可能。这个问题衍生出另重思考:书中解释霸权兴衰时,更多侧重于精英冲突/凝聚,们是否能同样以此变量解释各国社会不平等改革能否成功?又或者,在此问题上,“反精英联盟”凝聚/冲突更具解释力?例如,英国经济精英随着金融发展,在19世纪吸纳更多跨部门精英及跨阶层成员,相对于荷兰精英阶层排他性,英国精英群体包容性及凝聚力更强,但强大工会组织仍迫使精英做出妥协进行改革。再者,在展望美国前景时,拉克曼也悲观地提到,美国工会组织弱化使其难以成为改革动力。这两个案例都说明“反精英联盟”组织动员能力是影响改革关键因素,而不是精英联盟。
第二个议题也是自己书稿比较关心:金融工具(financialinstru-ment)在不同时代所形成精英连结及其政治影响。该书第八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前,美国精英是通过“董监连结”(interlockingdirectorates)形成跨产业精英核心圈,并形成寻租及分配共识。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金融化浪潮中,企业间董监连结程度下降,寻租行为转向个人化,和过去以企业或者产业为基础寻租分配不同。这个时代精英是以牺牲企业、组织利益为代价,谋取个人利益极大化。拉克曼分析留下更多值得深入探究问题:这种更加个人导向精英阶层,凝聚力是更强还是更脆弱?精英圈是更开放还是更封闭?其对政治影响途径,是否与“前80年代”模式相异?另外,很好奇在20世纪80年代金融化后,伦敦金融精英阶层及其政治影响途径是否也出现变化。据解,他们在英国失去霸权后依然维持寡头垄断地位,不过作者没有多提。
最后是个研究方法上问题。随着董监连结程度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