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兴奋。很容易看出这个想法为什有吸引力:它没有成本,至少对z.府来说如此。但对女性来说却远非如此。性别收入差距和女性照顾孩子
时间已经导致女性
社会保障福利减少,而这
政策会加剧该问题。[85]而且,考虑到女性寿命更长,晚年在医疗上需要花费更大,她们可能需要更多
钱来养老,而不是更少。[86]因此,这项政策
主要影响将是加剧妇女老年贫困问题。
美国大学提供
另
个例子,说明性别盲视政策最终可能导致对女性
歧视。终身教职制度下
美国学者,需要在从事第
份学术工作
7年内获得终身教职,否则就会被解雇。这种制度对女性有偏见——尤其是对那些想要孩子
女性,部分原因在于从完成博士学位到获得终身教职(30到40岁)之间
这段时间,正好跟这些女性最有可能尝试要孩子
时间段重合。[87]结果呢?相比有年幼子女
已婚父亲,有年幼子女
已婚母亲获得终身教职
可能性低
35%,[88]在有终身教职
人员中,70%
男性已婚已育,而女性
这
比例为44%。[89]
大学并没有采取什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甚至那些尝试过
大学,也经常采取性别盲视
方式,这可能最终会加剧它们本想解决
问题。[90]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许多美国大学采纳
项本意对家庭友好
政策:父母双方在争取终身教职时,每养育
个孩子就可以多拿
年
宽限期。但并非父母双方都需要这额外
年,因此它并非“性别中立”
。需要这
年
主要是母亲。正如密歇根大学
艾莉森·戴维斯-布莱克在《纽约时报》上直接指出
:“生育就不是
个性别中立
事件。”[91]在这额外
年里,女性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呕吐,每5分钟上
次厕所,不停换尿布或者用泵头吸奶,而男性则有更多
时间用于研究。因此,这项政策并没有向父母双方都施以援手,而只是拉
男人
把,并以女人为代价:
项对1985年至2004年间美国排名前50
经济学院所聘用
助理教授
分析发现,这些政策最终导致女性在第
份工作中获得终身教职
机会下降
22%。相比之下,男性获得终身教职
机会则增加
19%。[92]
该分析发表在份工作报告中,其结果
完整性受到质疑[93]——但是考虑到
们已经掌握
母亲和父亲在获得终身教职方面
差距,考虑到数据让
们看到谁在真正承担照护工作(更不用提妊娠、分娩和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