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兑现——给位朋友写
斐迪南德·麦哲伦传记写前言。手稿已经寄到
在康涅狄格
家,而那时
正在佛罗里达,不过这个“障碍”似乎并不算大,因为
原本就没有打算写麦哲伦。相反,
决定写
下这位伟大
航海家当时所处
历史环境。
原以为,只用几页,最多十多页,就能完成。
开始
确是这样认为
。
之所以会计算失误,是因为没有意识到
之前作品
狭隘性。事实上,之前
写
17本书都是有关当代
。现在,时间整整向前推
5个世纪,
要面对
是
个完全不同
世界,那里没有钟表、警察和通信工具;人们信仰魔术和巫术,杀害那些与他们信仰不同或冒犯他们信仰
人。
对较早时期16世纪
并不完全陌生。作为
个受过该方面教育
人,对于那时
重要人物、战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航海探险,
还是大致熟悉
。甚至如果不用标明当时德国众多公侯国
边界,
还能亲手画出
幅当时欧洲
地图。但对那个时代
精神,
几乎没有什
解。那个时代
语言对于
来说也已经很陌生
,
不知道如何身临其境地回到过去——去亲眼看看、听听、触摸甚至是闻
闻。而且由于
从来就没有想过那个时代
任何细节,因此
也不
解当时人们行为
思维方式,以及各个事件是如何环环相扣、相互引发
。
然而,从经验来看,这样
因果关系网是
定存在
,只不过在等待人们去发现。举
个较近发生
事情为例:在肯尼迪总统任期
第
年,发生
4件看似互不关联
事件——4月,美军在古巴“猪湾事件”中
失败;6周后肯尼迪与赫鲁晓夫在奥地利
交锋;8月,柏林墙
建立;12月,第
批美军地面部队被派往中南半岛。然而每个事件都直接引发
后
个事件。赫鲁晓夫将美军在古巴
失败看成是年轻
肯尼迪总统软弱
证据,于是在维也纳他继续恐吓肯尼迪。他自以为吓退
美国,于是建立
柏林墙。肯尼迪很快作出回应,向东南亚派遣
400名特种部队士兵,并且向身边
人解释说:“
们现在必须要证明自己
实力,而越南就是
个最佳之地。”
个更微妙、更具进步意义
连锁反应发生在19世纪。1847年,老旧、迟缓、昂贵
平台印刷机,在理查德·霍(RichardHoe)
高速轮转印刷机面前显得过时
,第
个安装这种印刷机
是《费城公共纪实报》(PhiladelphiaPublicLedger)。霍将平版印刷和活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