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隐士们是身份跌落人,孔子是往上爬人,隐士们自然看不惯,要说风凉话。那些真正有权有势阔人,隐士们没底气嘲讽。人家吃香喝辣,轻裘肥马,根本不在乎你说什,万真被你戳到痛处,后果也很严重。嘲讽孔子就没这顾虑,而且孔子真在意负面评论。这样才过瘾。
他们是孔子仕途最热心看客,就盼着孔子哪天落马、失业,甚至身败名裂,不得好死。后世有首元曲名作《庆东原》,里面有句:“他得志笑闲人,他失脚闲人笑”,也是孔子和这些隐士关系。
对于隐士们批评,弟子比孔子急。子路争辩说:有人,就分君臣;当臣子,就得给君主服务,这是人伦大义!
其实孔子比子路想得开。当臣子也是个饭碗,谋生工具,孔子承认这层。他说,如果政治真混乱到无可救药程度,也就当个隐士(普通老百姓);要是政治还有希望,就出来做官。15
政治是好是坏,其
行“道”,还用得着找人问路?
有说,现在这世道,就跟滔滔河水样,谁也改变不走向。你们与其东奔西跑,找肯用你们人,不如躲起来,眼不见为净。13
有说,他孔丘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称得上夫子!(夫子那时是尊称。)
孔子小时候就在农村,当然能分清五谷。隐士是觉得孔子现在不干农活,就算脱离劳动人民。
这位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个在田里除草老汉,子路跟着孔子赶路,孔子坐车走得快,子路步行就落后面,到路口不知道往哪边走,向老汉问路,被老汉嘲讽几句,子路很恭敬,直拱着手站在路边。
老汉看天晚,就带他回家住晚,做米饭,杀只鸡招待,还把自己两个儿子介绍给子路,他们算子路晚辈,都很恭敬。这明显是见过点世面人物,懂上层社会礼节,不像底层农民,见个体面人就哆哆嗦嗦,唯唯诺诺。
要按这些人说法,孔子辈子都白活。六十多岁人当然接受不。但孔子又不敢以富贵自居,瞧不起这些人。这些人道德上都没挑剔,比祖上身份,人家也未必逊色。
孔子只能给自己打气:人得活在社会里面,当不隐士,整天跟鸟兽为伍。天下乱,才需要人出来改变它吧?14
庄子比孔子晚百多年,他也是淮北这带人,他对孔子嘲讽和这些隐士们样,而且篇幅更大。淮北地区出道家人物,似乎成风气。
孔子师徒觉得委屈,其实他们不理解,隐士们最关注孔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