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你却活得又穷又没地位,就是你自己没本事,你耻辱;反过来,如果国家无道,政治黑暗,你还过得又富裕又有地位,这是你不择手段没底线,也是你耻辱。13用句话来归纳就是:宁可活得平庸,也决不给坏人当帮凶。
孔子这个底线类似于“不为恶”原则(Donotbeevil,常译成“不作恶”,其实“不为恶”更准确)。这和历史上很多政治人物不样,因为政治人物般都有最高理想,但没有最低底线,结果往往就成打着最高理想旗号,践踏人伦秩序和道德底线,坏事做绝。
孔子思想特点就是不走极端。他有好几个层次目标,或者说标准,优先保证最低标准;能实现最高固然好,但不能为最高就不要最低。
后世说儒家、儒者,想到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东汉以后事。从孔子到西汉儒者,极少有为统治者送命。孔子周游列国,“危邦不入,乱邦不居”14。他效劳过贵族、国君很多,干得不顺心就换地方,标准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5,双方权利义务对等。上级如果没出息,孔子就拍屁股走人,跳槽换东家,绝对不会以死效忠。先秦三位大儒,孔子活七十多,孟子八十多,荀子七十多,他们都不只效忠个主人。
“w.g”时全民“批林批孔”,也没能把孔子彻底“批倒批臭”,就是因为孔子真有底线,他不会为利益结成主奴关系,做丧失人性事,哪怕跟国君他也不干。《孔老二罪恶生》这类批判作品真正展现,也只是孔子不合时宜和有点悲凉失败人生。
经过这番流亡、换工作,孔子发现,真正适合自己还是著书立说、开课讲学。毕竟大贵族家臣、雇员多得是,不缺他孔丘个,但对于鲁国那些穷学生,孔子是能改变他们命运人。靠着这些学生,孔子也才可能干出点有影响事。在齐国几年,这方面是荒废。
想到这层,孔子就对富庶安定齐国没任何留恋,立刻收拾家当赶回鲁国。16从这以后,他再没有放松过学问和教育事业,直到死。
孔子这次出逃,三桓家没有追究。但这次回来之后,孔子就不再给季氏家当职员,他要全力投入文教事业。
孔子对鲁昭公感情也很复杂。
鲁昭公在外面流亡七年。他死后,尸体被运回曲阜,季平子肯定不想按规矩办丧事,但事情也不能做得太过让人指指点点,就把昭公埋在国君陵区最外边,意思是说这国君当得不太够格。孔子晚年在鲁国掌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