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孔子是很关心政治人,特别想当官,推行他那套政治主张,这点到死也没改变。但他原则又很明确,不会在政治沉浮里丧失最基本人性,这可以算他人生底线。比如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果国家有道,政治清
哥齐庄公当国君,和大贵族崔杼夫人私通,被崔杼捉*杀掉,然后崔杼扶植景公即位。所以在景公初期,国内大贵族专权很厉害,还打内战,很强大崔氏、庆氏都失败垮台。趁着大贵族互相残杀,齐景公慢慢掌控局面,提拔些势力不太强大贵族,比如老牌同宗国、高两家,还有异姓鲍、晏、陈等家族,政治比较稳定。
按《史记》说法,齐景公对孔子印象不错,想给孔子块封邑。齐国丞相晏婴很妒忌,说孔子坏话,这事没办成。11
这很可能夸大孔子影响。获得国君赏给封邑,那意味着成为大夫,高级贵族,要论地位出身,孔子不够格。要论声望,孔子是做学问,这事业年轻人不行,得老子那样把白胡子,孔子这时资历还太浅。
再者,齐景公在位三十多年,都快成精,这几句话也糊弄不他。他真想听,是鲁昭公流亡朝廷里面些具体动向。不过孔子和晏婴丞相互相看不顺眼,倒是事实。
晏婴和齐景公样,也是很长寿人,在齐国政治舞台上活跃几十年。他和孔子是完全相反风格:个头很矮,性格诙谐乐天,能把国君逗得很开心;同时又很有心机,什人对自己有用,要找机会提拔,什人没用,得尽量打发得远远,别让国君重用他。史书里有晏婴“二桃杀三士”故事,虽然不太真实,但确实是根据晏婴个性创造出来。像孔子这种不识时务书呆子,晏婴肯定不待见。
四十不惑:坚决不结党
跟鲁昭公混不出什名堂来,在齐国也慢慢待烦,孔子又要回鲁国。
这是孔子第次到齐国,很可能有子路跟随他。孔子哪年从齐国回到鲁国,史书没详细说,从孔子自己话看,大概是鲁昭公三十年,孔子40岁之前。孔子说自己“四十而不惑”,就是到40岁什都想明白。
他想明白什?
从这次流亡生活总结出来经验,就是:把教书和做学问当成最重要事业,不能为利益去搞政治,不能卷入结党营私。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12矜持而不争斗,广交朋友但不搞利益同盟。别管是政治权力,还是物质利益,孔子都不想去和人争,更不会为争这个去结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