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论语·八佾》。
16《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17《论语·述而》“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条。
5《礼记·檀弓下》:“骨肉归复于土,命也。若魂气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
6《论语·雍也》。
7《礼记·檀弓上》:“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
8《左传·昭公二年》:“周礼尽在鲁矣!”
9《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那时季平子早死,孔子让人在昭公墓外面挖条沟,把陵墓圈到国君陵区范围内。对这个他曾度追随又实在扶不起来无能国君,孔子最后尽点臣节。
孔子晚年,陈国位高级贵族曾问他:你们鲁昭公,算是懂礼人吗?
孔子说:当然懂礼啊。
那位陈国贵族当面没表态,事后托人转告孔子:鲁昭公娶吴国公主做夫人,违背“同姓不婚”祖训,这怎能算懂礼呢?您曾经说“君子不结党”,又这公开袒护不懂礼鲁昭公,这还是在结党啊!
孔子自然很尴尬,向传话人道谢:您看,犯点儿什错误,就有人给指正,真是幸运啊。17
10《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1见《史记·孔子世家》。
12《论语·卫灵公》。
13《论语·泰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4《论语·泰伯》。
追随鲁昭公这事儿,道义上站得住,理智上就不那靠谱,因为鲁昭公这人实在没出息。这算是孔子段失败经历,跟他提这个,有点像揭人旧伤疤。
1《礼记·杂记下》:“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
2《论语·季氏》。
3《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