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男人似乎没有氏,比如各国国君家庭,国君儿子就叫公子某,孙子叫公孙某。到公孙儿子辈,才能有自己家族氏,般就是爷爷字。但严格来说,国君和儿孙还是有氏,就是他们所在国名。这还是用封地命氏原则。
贵族女子正式称呼,是“氏+姓”。她们本来可能有小名,但不能在正式场合用。女子强调姓,正是为区别婚姻,要跟丈夫姓不同。但这个氏,可以是自己娘家氏,也可以是丈夫家氏,依当时人习惯而定。春秋时“齐姜”就特别多,这都是齐国公主嫁到国外去,其他比如王姬、鲁姬也很多。后人为区别,就再加上她们丈夫谥号。比如“鲁共姬”,就是鲁国姬姓公主,嫁给宋共公。秦穆公夫人穆姬,也是
人后代,所以也是“子”姓);秦、梁、莒国是“嬴”姓,薛国是“任”姓,邾国是“曹”姓。这些族群(小国),也逐渐都有同姓不婚禁忌。
氏,用来区分贵族家族、家支。氏来历很多。
可以用官职作氏,比如“司马”,本来是管军事官职,世代当这个官职家族,就可以叫司马氏。
可以用地名作氏,般是贵族自己封邑地名,比如晋国原、韩、魏氏贵族。更古老韩和魏是小国,在孔子出生前百多年,韩、魏都被晋献公吞并,变成地名,晋献公又把它们分封给忠于自己大夫,这两家大夫就拿韩、魏作自己氏,他们和老韩、魏国君家族没有关系。
可以用自己先祖字作氏,因为对尊敬人不能称名,但可以称呼字,那些不是太子,不能继承君位公子们,他们字,往往就成自己后代氏。
氏来历多,这就难免有重复。
比如春秋时以“孔”为氏家族,就不止家。因为《诗经》里有“孔嘉”这个词,“孔”意思是“很”,“嘉”是“好”,所以那时人常有名嘉,字子孔,名和字要有点联系。孔子这个孔氏,出自宋国公子。此外,卫国还有个孔氏,其中孔文子和老年孔子关系还不错。但卫国孔氏是姞姓,跟孔子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这种是可以通婚。
同个家族(甚至同个人),也可能有不同氏,有氏来自官职,有来自封邑,很复杂。这在当时是专门知识,贵族们都要学习。
说完姓和氏来历,再说称呼问题。那时贵族中男人和女人称呼方式也不样。
称呼贵族男子习惯,是“氏+名”,比如孔丘。对男人,姓不是用来称呼,只是区别择偶用,不然孔子就该叫“子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