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周人大分封和国际秩序
春秋有列国诸侯,有周王室,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他们到底是什关系。因为再到战国时候,各诸侯国国君都称王,王就显得不那独尊。但春秋时候还不行,只要服从周人国际秩序,就只能承认洛阳周王,别国君不能叫王,只能叫公、侯、伯、子、男等等。这里简单说说周人这套“国际秩序”来历。
在周朝建立以前,统治中原是商朝,势力范围包括几乎
用丈夫谥号。
上面这些很复杂讲究,都是贵族们才有。那时平民就没有姓氏,只有个光秃秃名。当然,氏也可以勉强有,比照贵族们官职或封邑原则,平民也可以把他职业或者村落名、主人氏等放在名前面,用来区别重名。比如《庄子》里那位很会切牛肉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职业,也勉强可以算他氏。
到战国时候,贵族社会瓦解,礼崩乐坏,这些讲究就逐渐消亡。首先是姓和氏没区别。其次是老百姓也开始有正儿八经姓。们看史书里,战国人就都有姓(或者叫氏,反正这时也没区别)。可从近来出土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简等看,秦朝和汉初时候,还有很多老百姓没有姓氏,就是光秃秃个名。这时朝廷甚至有讲究:级别特别高*员,在公文上可以不写姓氏,只写名,普通*员就要姓名完整。
司马迁写《史记》时候,已经不懂春秋时候姓、氏这些讲究。像他说孔子“姓孔氏”,明显不懂姓和氏区别。《史记》里写周文王叫姬昌,武王叫姬发,周公叫姬旦。其实在周人那里,姬是姓,根本不能用到男人称呼里面去,结果两千年传下来,大家也这叫习惯。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符合规范称呼,应该是“周昌”“周发”“周旦”,他们是周这个小部族首领,周就是他们氏。
有人可能会问:除周人,难道还有以“姬”为姓人吗?
有。周人在西部些近邻部族——戎人,就有姬姓,他们和周人同宗,所以直不能互相通婚。但他们直没文化,没建立起政权,也不愿接受同宗周人统治,所以被周人视作蛮族,不能通婚同姓蛮族。
孔子这个“子”是他姓吗?还不是,那是对贵族男子尊称。
有点乱?没办法。那时贵族,讲究就是这多。
但在本书里,为照顾现代习惯,还会用“姓”代称当时氏,比如们就说孔子姓孔。但涉及当时意义“姓”,们就称其为“族姓”,以示区别。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