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财。木无根则槁,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理之必然,不可遣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已然。
但是,为人君者若不容许自由表示意见,焉能得到人支持?苏东坡进而发挥这点,认为是这篇奏议中最重要。就是政治上不同意事之原则,有御史监察制度,便是具体做法。根据苏东坡所说,个好政权之得以保持,大部分在于不同政见合理发挥其功用。m;主政治体制,系表现于党派间政见之歧异。苏东坡如生于现代,必然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全体同意原则,在基本上为反m;主。他知道,中国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两个人事事完全同意,而m;主制度另途径,唯有,bao政制度。从未发现m;主制度敌人,在家庭,在国内,或是世界政治上而不是,bao君。苏东坡接着说:
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著于经典。晋之王导,可谓元臣,每与客言,举座称善,而王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衽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有小人居其间,则人君何缘知觉?
想,把监察机构存在理由与其基本原则,说得清楚明白,再无人能比得上苏东坡这篇奏议。个发挥自由功用不惧利害监察机构所代表,就是真正公众意见。
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消萎之余,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兹以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废,何事不生……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询义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能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
他把当时舆论状况与古代相比,说:
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启谏亦击之……今日物议沸腾,怨磋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
苏东坡比较中国历代z.府制度异同,而发挥监察机构其所以存在之必要。在此他怦然以倡导者出现,其态度博学,其推理有力,其识见卓绝:
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如周如唐,则外重而内轻。如秦如魏,则外轻而内重。内重之末,必有*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国问鼎之忧。圣人方盛而虑衰,常先立法以救弊……以古楼今,则似内重。恭惟祖宗所以深计而预虑,因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然观其委任台谏之端,则是圣人过防之至计……自建隆以来,未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