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任何人没有关系。
确信已经审得实情,姚成烈立刻写份奏折,向皇帝汇报此案。他提出如下处理方案:
、秀才吴英生逢圣世……不知安分,妄递策书……其中竟然冒犯皇帝圣讳,并且有批评指责朝政之处,殊属丧心病狂,案情重大,未便稍宽。应以“大逆”罪,凌迟处死。
二、吴英两个儿子吴简才、吴经才,亲弟弟吴超,亲侄子吴达才、吴栋才,均已经年满十六岁,请按照“缘坐”律,斩立决,先行刺字。
三、吴英继妻全氏,妾蒙氏,儿媳妇彭氏、马氏以及未成年幼子懋才、张才,还有幼孙亚宣、亚二、亚儿,幼侄伟才、观奇、亚三,都发配给功臣之家为奴。
这道奏折以六百里加急速度被送往北京。万里迢迢到北京,已经是九月份。九月底,乾隆皇帝在和大学士九卿等人反复多次认真研究这桩大案后,做出如下决定:
第、第三条如广西巡抚所拟,即吴英凌迟,女人及未成年者律发配为奴。但皇帝仁慈,改第二条吴英弟弟及子侄之斩立决为斩监候,秋后处决。(《清代文字狱档》)
在传统社会,底层知识分子上书当道乃是常事。中国早期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片言可致卿相”传奇。苏秦、张仪仅凭张利嘴,博得相国之印;东方朔以三千简上书汉武帝,入仕为郎官。事实上,唐代以前,向朝廷建言献策,乃至献歌功颂德文艺作品(比如杜甫所献《三大礼赋》),是知识分子进身个主要途径。因此,历朝历代,都有无数进身无路而自认有奇才异能读书人怀抱“策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梦想,纷纷毛遂自荐,满怀热情地向朝廷献书、献策、献诗、献赋。其目无非两种,种是出于社会责任心,揭露疾苦,为民请命;另种是卖弄文笔,逞露才华,希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乾隆皇帝在登极之初,也曾经“广开言路”,每年都会有些千奇百怪献策报送到皇帝御前。这些出自底层知识分子作品多数粗陋无文,皇帝不过笑置之,从未因此而开罪于人。但乾隆十六年(1751年)起,皇帝却反常态,突然大开杀戒。乾隆十六年八月,山西省个精神有点不正常人,名叫王肇基,到官府投献副诗联,以祝贺皇太后寿诞。用王肇基自己话说,“恭祝皇太后万寿,不过尽小民之心,欲讨皇上喜欢……”,“实系腔忠心,要求皇上用,故将心里想着事写成篇”。诗联后面还附有小段议论,虽然词句颠三倒四,大致可以看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