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书文字”并列,可见其重要。《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对此条解释是:“内成曰器,甲胄兜鍪之属。外成曰械,戈矛弓戟之属。量者,同度量也。”所指意涵非常明确。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被人忽视而没有作为公认史料提出罢。其二是“六亲相保,终无贼寇。”当代人大多激烈抨击秦政中连坐制,几乎没有哪个史家或学人提出连坐制在当时实际意义。这条给们展示秦帝国自家实际解释:连坐制实际意义在于“六亲相保”,其实际效果则是“终无贼寇”。也就是说,起于战时管制秦法连坐制,通过相互举发犯罪,而达到共同防止犯罪,进而族人亲人互相保护目标。对于社会总体效果而言,没有人犯罪,自然也就没有贼寇这种罪犯。因为这实际效果,秦统中国之后,连坐制非但没有废除,反而是推向整个华夏。自秦之后,后世断续沿用连坐制而始终不能彻底丢弃,应该说,这种实际效果起决定性作用,尤其在战时社会。
就是在这次大巡狩滨海之行后期,卢生徐福等几个方士第次上书皇帝,万分肃穆地说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上有仙人居之,请求携带童男童女出海求仙。从个方面说,始皇帝亲临大海,眼见其壮阔辽远,对流传久远海中有仙之传闻不可能完全拒绝相信,更兼其时嬴政皇帝暗疾已时常发作,遂允准卢生徐福之请,准许其筹划出海求仙。从另方面说,其时六国贵族多有逃亡,许多贵族后裔都逃遁到海岛藏匿;嬴政皇帝完全可能以方士求仙为名目,派出精干斥候于护卫求仙军士之中,以求查勘贵族藏匿之真实情形。
第三次大巡狩,在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时年嬴政四十二岁。
这次大巡狩路线是:咸阳——三川郡(在阳武博浪沙遇刺)——胶东郡——之罘山——琅邪台——返经恒山——经上党——西渡河入秦。从时间看,是仲春(二月)出发,大约在立冬前后归秦,也是堪堪年。这次大巡狩与上次紧紧相连,其使命大体也与上次大体相同。始皇帝第二次抵达海滨,登临之罘山,留下两篇刻石文字,其内容与峄山石刻大同小异。这次大巡狩中发生最大件事,是三川郡阳武县博浪沙路段刺杀皇帝事件。这事件真相后来见诸于史册:旧韩公子张良携力士埋伏道侧壕沟,以百二十斤大铁椎猛掷嬴政皇帝座车,结果误中副车,刺杀未遂。但在当时,罪犯逃匿,真相直不明。嬴政皇帝下令在四周大搜查十日,也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