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之中国,非参用开明专制之意,不足以奏整齐严肃之治。”他劝袁世凯“访集国中有政治常识之人,而好为政治上之活动者礼罗之,以为己党”。如此这般,其目标是“以热诚之士为中坚,若能使此辈心悦诚服,则尽瘁御侮,其势莫与之抗”。可实际上,袁世凯最在乎是保住自己权位,将异己势力清除。而他政治手段无外乎延续清末官场里盛行拉帮结派、公然行贿、讨好列强,以及牢牢控制支听命于自己军队。他固然没有成为中国之华盛顿想法,但也没有如俾斯麦那样带领德国走向富强能力。民初著名记者黄远庸就指出:“盖袁公者,利用之手段有余,爱国及独立之热诚不足。又其思想终未蜕化,故不能于旧势力外,发生种独特政治生面也。”严复也认为袁世凯“固为时之杰,然极其能事,不过旧日帝制时才督抚耳”,指望其“转移风俗,奠定邦基,呜呼!非其选尔”。
当章太炎意识到这点后,他打算离开北京,去边疆地区干些有助于巩固国权实事。袁世凯顺水推舟,任命他为东三省筹边使,这样章太炎就不能在北京发表不利于袁氏政见。但是,筹边使是个职权很不明晰官位,虽然它可涉及许多具体事务,但却只能“筹办”,无法实际着手,加之僚属与经费都很有限,更让此职看上去有名无实。因此,章太炎到东北后,由于没有实权,无法插手东北地区政治与人事。他退而求其次,想在推进东北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他计划,包括凿通运河、筹办东北实业银行、利用外资开采煤矿及其他自然资源、组织筹边研究会等。但问题在于,他手上没有经费,袁世凯也不给他拨款,这让他实业计划只能流于空谈而无法实践。最终,章太炎无奈选择辞职。
真正让章太炎彻底看清袁世凯面目是宋教仁被暗杀。虽然章太炎认为宋教仁过于迷信议会政治,但从清末g,m开始,他就与宋教仁关系极佳,认为后者是g,m党内难得人才。宋教仁惨遭不测,使章太炎彻底放弃与袁世凯及北方官僚集团继续周旋念头。他对人言“项城不去,中国必亡”。同时开始与昔日g,m同志重归于好。1913年5月,章太炎在国民党上海交通部欢迎会上说,“北方受腐败专制遗传病,较诸南方g,m激烈病,其流毒更甚”,这导致“民国非维持现状也,乃维持现病耳”。他主张“吾革党对于建设民国问题,当仍以猛进手段,循文明步调,急求破坏专制恶根,拼命力争共和二字,此后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