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崇奉尊,则与平等绝远也。欲使众生平等,不得不先破神教。”本此立场,他认为基督教所宣扬上帝无始无终、全知全能、绝对无二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只要认真推敲,就能发现破绽。相较而言,印度吠檀多派有神论更值得重视。他认为彼教用“高等梵天”和“劣等梵天”来区分万物之高下,这在逻辑上与法相唯识学颇为相近,也更具迷惑性。但究其实,这样区分同样站不住脚。因为它对“高等梵天”性质定义不明确,如果其类同造物主,那就和基督教上帝样难逃逻辑上不成立;如果将“高等梵天”看成像佛学概念里“真如”样本体,那它也就失去“神性”,变成自意识表现。
章太炎认为,有神论之所以会出现,从认识角度看,是因为人们相信“藐尔七尺之形,饥寒疾苦,辐辏交迫,死亡无日,乐欲不恒。则以为身而外,必有物以牵逼者,于是崇拜以祈获福”。这种将个人命运交予幻想中外在主宰者念头,是个体丧失独立性表现。较之于外在压迫,这幻想对人束缚更为隐秘,更不利于培养无所畏惧、独立自主人格。此外,他还指出:“今之在宗教者,以盛衰强弱为素定,徒执因缘,不知以增上缘辅其为治。又乃情存谄曲,以强有力者为护法之宗,抑盛辅微,耳不欲听。顾沾沾焉以慈善事业资助穷民,适为豪强者保其令闻长世。”在此情形下,宗教失去惩恶劝善效用,沦为麻痹弱者、谄媚强者工具。
基于此,章太炎在《建立宗教论》文里借鉴唯识学理论,主张建立种彰显个人主体性与独立性新宗教。他说:“今之立教,惟以自识为宗。”“今所归敬者,在圆成实自性,非依他起自性。”这新宗教以佛学中“阿赖耶识”为枢轴,摒弃将外在神灵奉为独尊无二之物做法,突出人主体性,彰显无畏精神,破除功名利禄与倚傍强者之念,誓愿牺牲自以普度众生,让众生脱离劫难。秉持这精神人,是不计利害得失、抛弃个人名利菩萨型g,m家。他立身处世特征是“排除生死,旁若无人,布衣麻鞋,径行独往,上无政党猥贱之操,下作懦夫奋矜之气”。他奋斗目标则是“普度众生,令切得平等自由”。章太炎这些思考,曾经引起g,m党内部不小非议,不少人批评他在g,m形势如此严峻之时却潜心佛学,些日本人甚至别有用心地说章太炎有意在《民报》作“佛声”而不作“民声”。对此,章太炎回应,他之所以要致力于此,是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