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由作为认识主体心来判断。在这过程中,认知者是主动而非被动,具有自抉择能力,既不会在各种价值冲突中随波逐流,丧失主见,也不会面对流行于世虚名与声势,因惧怕被视为野蛮落后而不知所措,自否定,味迎合某种文明标准。
齐物哲学通过对现存名实关系否定,重新界定“物”自身内涵与价值,使之处于普遍平等状态,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新人间秩序。在齐物哲学论述里,“必有真心为众生所公有,故曰若有真宰。真心既为众生公有,何缘彼隔别”。它并非简单地将所谓多样性置于不可置疑地位,而是在承认“真心”为万物公有,万物无分彼此,不论高下,皆能体悟“真心”前提下,建立能使万物各得其所秩序与关系,达到“世无工宰,见无文野,人各自主谓之王,智无留碍然后圣”境界。这样秩序与关系超越坚持单性或多样性非此即彼二分法,它虽然承认万物之间以“真心”为枢轴而形成联系,但并不将特定价值预设作为“齐物”之前提。在这视野下,章太炎认为“兼爱酷于仁义,仁义憯于法律”。他并非否定“仁义”和“兼爱”本身,而是揭示某些政治力量用“兼爱”和“仁义”来掩盖不平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并使人眩于这样名实关系而不自知,进步将这样支配与被支配关系合理化,使被支配者内心丧失质疑、批判、反抗这样支配关系意愿。
在章太炎看来,齐物哲学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原夫《齐物》之用,将以内存寂照,外利有情,世情不齐,文野异尚,亦各安其贯利,无所慕往。飨海鸟以大牢,乐斥鷃以钟鼓,适令颠连取毙,斯亦众情之所恒知。然志存兼并者,外辞蚕食之名,而方寄言高义,若云使彼野人,获与文化,斯则文野不齐之见,为桀跖之嚆矢明矣……今之伐国取邑者,所在皆是……向令《齐物》篇,方行海表,纵无减于攻战,舆人之所不与,必不得借为口实以收*名,明矣。
在这里,章太炎指出文野之别与近代列强殖民扩张之间关系。其中他特别强调这样“文明等级论”话语会造成“外辞蚕食之名,而方寄言高义”假象,让那些被定义为“野蛮”国家与地区民众认为列强殖民扩张是让他们“获与文化”。这观察深具洞见。“文野之见,尤不易除,夫灭国者,假是为名。”纵观中国近代思想史,除些坚守中国传统价值士人与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g,m家,作为典型西方列强意识形态话语“文明等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