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感谢康斯坦萨·马丁内斯,她为这本书做出了无价的贡献,她再小的细节都要跟我抠。这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的虚构作品,虚构比例是递增的。《普鲁士蓝》只有一段虚构,而在后面几篇中,在试图忠于其中科学观点的同时,我给了自己更多的自由。作为《心之心》的主人公之一,望月新一的故事是个很特别的例子:我从他著作的某些方面得到启发,从而进入了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的思想,但我提到的这个人,包括他的生平和研究,大部分都是虚构的。这部作品中用到的绝大多数的历史和生平资料可以在如下书籍和文章中找到,我想在此感谢它们的作者,可是全都写出来又太长了:沃尔特·穆尔《薛定谔传》;曼吉特·库马尔《量子理论:爱因斯坦与波尔关于世界本质的伟大论战》;克里斯蒂安努斯·德谟克里特《肉身的病症与解药》;约翰·吉本《埃尔温·薛定谔与量子g,m》;埃尔温·薛定谔《我的世界观》;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收获与播种》;阿瑟·I.米勒《情欲、审美观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沃纳·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g,m》;戴维·林德利《不确定性: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关于科学之魂的辩论》;温弗里德·沙尔劳、梅利萨·施内普斯(译)《谁是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无z.府主义、数学、灵性、孤独》;伊恩·克肖《希特勒传》;温弗里德·塞巴尔德《土星之环》;卡尔·史瓦西《卡尔·史瓦西全集》;杰里米·伯恩斯坦《抗拒的黑洞之父》。
[1]法语,意为“存在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