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县产生拉动作用,所以在21世纪初,全国开始推行“扩权强县”和“财政省直管县”改革。前者给县里下放些和市里等同权限,比如土地审批、证照发放等;后者则让县财政和省财政直接发生关系,绕开市财政,在财政收支权力上做到县市平级。这些改革增加县级财政资源,缩小城乡差距。(30)
“乡财县管”和“省直管县”改革,实质上把国五级行政管理体制(中央—省—市—区县—乡镇)在财政管理体制上“拉平”,变成三级体制(中央—省—市县)。县里财政实力固然是强,但是否有利于长远经济发展,则不定。“省直管县”这种做法源于浙江,20世纪90年代就在全省施行,效果很好。但浙江情况特殊,县域经济非常强劲,很多县乃至乡镇都有特色产业集群。2019年,浙江省53个县(含县级市)里,18个是全国百强县。但在其他些省份,“省直管县”改革至少遭遇两个困难。首先是省里管不过来。改革前,个省平均管12个市,改革后平均管52个市县。钱和权给县,但监管跟不上,县域出现种种乱象,比如和土地有关腐败盛行。其次,县市关系变动不定有利于县长远发展。以前县归市管,虽受层“盘剥”,但跟市区通常还是合作大于竞争。但改革以后,很多情况下竞争就大于合作,导致县域经济“孤岛化”比较严重。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实力本就不强,现在进步分裂成区和县,更难以产生规模和集聚效应。经济弱市“小马”本就拉不动下辖县“大车”,但改革并没有把“小马”变成“大马”,反倒把“大车”劈成辆辆“小车”,结果是小城镇遍地开花,经济活动和人口不但没有向区域经济中心市区集聚,反而越搞越散。从现有研究来看,省直管县之后,虽然县里有更多资源,但人均GDP增速反而放缓。(31)
总体来看,分税制改革后,基层财政出现不少困难,引发系列后续改革,最终涉及财税体制层级问题。到底要不要搞扁平化,学发达国家搞三级财政?是不是每个省都应该搞?对于相关改革效果和未来方向,目前仍有争议。地区间不平等
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扩大。由于出口飞速增长,制造业自然向沿海省份集聚,以降低出口货运成本。这种地理分布符合经济规律,并非税收改革后果。但随着产业集聚带来优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距也越拉越大。公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