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品已经讲
太多,但这似乎是不可避免
:那些
为之写作此书
人,早在写作开始之前很久就已不在人世,因而物品便成
他们合法且唯
替代者。以花体字母刻着太姥姥姓名缩写
胸针,祖太姥爷
晨祷服,那几把奇迹般地活过
几代主人、两个世纪和两座房子
圈椅,于
而言同等亲切,
如家族相册中陌生
亲人。它们所提供
信息是不无欺骗
,却像火炉
样,传递着持续不断
温暖。
立刻又想到
加利娅姑妈,还有她
辈子积攒
剪报和日记,
明白,什
都保存不下来。
托芙·扬松[1]有篇故事,讲费尼钟夫人预感到浩劫将至。她将祖父
银器擦得锃亮,将肖像画
画框擦得
尘不染,把很多块具有重要纪念意义
壁毯清洗干净,惶恐不安地等待灾难降临,唯恐失去这些东西。飓风如期而至,
下子将整栋房子拔地而起,连同其中
银茶壶和绣花餐巾。
切过去之物皆随风而逝,只剩下
片未来
空地。而费尼钟夫人孑然
身立于浅滩,怀里抱着仅存
方壁毯,心存庆幸,
贫如洗。
在维也纳曾经住过
所房子建造于1880年。在其后院,如套娃般嵌套着另
栋白窗小屋,建于1905年,当家族开枝散叶,老屋容纳不下之时。女主人约莫七八十岁,深眼窝,高颧骨,声音低沉,谈话末
告诉
,她在这儿住
辈子,自打1948年返回以后。想要
解来龙去脉,自然应当打听
下她是哪年离开
,又是从哪儿返回
,但
们
礼节性交谈并未如此深入。屋内,电视机遥控器旁漫不经心地放着
本家谱,装帧古典而华美,制作于1918年。在将房子连同全套家具出租给
时,女主人对这些两百年
老古董丝毫没有小心在意:橱柜里
瓷器摆放得跟书架上
书
样密密麻麻,箱子早就被废旧银器压弯
,墙上满满当当地挂着肖像画、油画,大大小小
桌子上随意散落着古老
金属火柴盒,相册里有很多题赠纪念品(其中夹着
张新年贺卡,时间是1942年,使这个家族
历史略微明朗
些)。这座高窗子宽楼梯
白房子住户可以随便出入,好像那不过是
间小仓库,没什
好丢
。每天晚上都能听到里面叽里哐啷,
猜大概是女主人在往里头塞什
东西——
些多余
、妨碍她入睡
历史遗物——然后迁居到她
后院小屋里,到自己
生活中去。
离工作地不远处有座犹太公墓,是全维也纳最古老
,这是
信手翻开博物馆商店
本旅行指南时偶然发现
。公墓好像始建于15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