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章从未掌握过中央大权,他直在军机处外,甚至在洋务运动时期也与总理衙门大臣职务无缘,李鸿章在最盛时期也只不过是京城所在直隶省总督。虽然到19世纪70年代末,当清国总理衙门没有能力处理对外事务时,李鸿章以北洋通商大臣地位,赢得办理对外交涉事务权力,使自己成为与总理衙门并驾齐驱个单人外交部。但李鸿章掌控外交大权毕竟“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李鸿章权力也受到很大限制,他所需要财政和其他资源,经常有赖于他管辖以外省份。官僚体制个共性就是,很多事情如果按照惯性来操作话,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但只要稍稍有悖僵化程序话,事情进展就显得无比艰难。除此之外,李鸿章在很多事情上,还不得不主动适应当时“潜规则”,那就是必须大量地向他上级献礼和谄媚。当醇亲王在甲午战争前写信给李鸿章,说修万寿山银子不够用,希望李鸿章和各位督抚能筹集点银子时,李鸿章不得不挪用海军军费为慈禧修建颐和园。在那样制度中,类似贪赃枉法再正常不过。李鸿章熟悉这个制度切潜规则,同样,他也是运用潜规则高手。
李鸿章不肯上前台可能还有更深层次考虑。那就是对于乱世担心,时局不明,前台人极可能成为牺牲品。李鸿章不可能不明白这点。当清国陷入洋枪洋炮打开国门泥淖之中时,中国何去何从,中华民族何去何从,李鸿章显然缺乏清醒认识。正是因为认识上困惑,李鸿章更愿意幻想去辅助个名主,艰难而安全地去从事着自己事业。或者像曹操样,做个权倾朝野重臣,而让他后人去真正地改朝换代。李鸿章最常说句话就是:“代人只能做代人事情。”也许,这句话,,bao露他真实想法,也,bao露他对于世事以及生命无奈。也许,对于李鸿章来说,在时局不明情况下,他只想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而不愿意去冒风险去强求改变。
当然,就李鸿章而言,他所忌惮,肯定还有李家好不容易才兴旺发达家业。无论怎说,对李鸿章以及他庞大家族来说,他们毕竟是这个时代既得利益者。李鸿章与李瀚章在朝廷做着大官,他们弟弟有做着生意,有尽享其富,他们在全国各地都拥有大批财富。个权倾当朝家族,当然害怕天下动乱,不到万不得已地步,李鸿章当然不愿意将个人财富作为赌资,放手搏。李鸿章直是个入世很深人,他本身直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