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强占胶州湾时,李鸿章又希望利用英、法以制德,还是没有成功。不仅仅都没有成功,反而屡失良机,频频受骗。这些,都由于李鸿章缺乏对于列强本质认识,缺乏对于世界大势判断。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谈及对李印象说:“从中国文明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但“从们欧洲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教育,也并不文明”。
在李鸿章思想中,对于西方真正精神和思想理解是浅显,是支离破碎。而理解力,往往决定实践水平。比如说在“国家”以及“国民”理解上,李鸿章们显然就没有这样意识,而建立“国民国家”却是近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个问题。相比较而言,日本明治维新就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国家由封建性转向资本主义同时,也完成“臣民”向“国民”转化。它课题分为二:是创立日本国,二是形成真正日本人。前者是民族g,m课题,即建立与其他国家对峙中央集权国家,而后者则是资产阶级g,m课题,为利用人民创造性和全体意见支持这个国家,从而实行改革以形成国民。日本较好地利用西方“开明之风”完成“臣民”向“国民”转化。这种转化是与近代生产力发展和西方科技引进与生产同步完成。从这点上来说,日本所进行明治维新比李鸿章所实行洋务运动要高妙很多。而李鸿章呢,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臣民”向“国民”转化是个极其重要过程,在洋务运动中,他只想埋头“就事论事”,“求强求富”只是变成物质甚至只是军事上单骑突进,这样结果,势必造成洋务运动短足,也造成洋务运动缺乏支撑力量,从而遭受到四周各方挤压,变得越来越逼仄。最终结果是,洋务运动不可避免地钻入死胡同。
漫画马关谈判
或许,将李鸿章与伊藤博文放在起比较,论述他们长短是不公平。因为李鸿章与伊藤面临环境是不样,他们对手,那种潜在保守力量也不样。李鸿章所面临是中国数千年集权文化,农业社会在发展数千年之后,到清代,已经变得严丝合缝、圆润自欺,新生勃勃力量,很难有成长空间。在这种环境下,培植以自由、发展和竞争为主旨新兴观念和土壤,所面临阻力,要远远大于那个偏僻、弱小、尚不成体系岛国。以严复为例,便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不同。与伊藤博文样,严复也曾在英国留学,但伊藤博文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