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忠贯金石,志安社稷,八年辅政,德不渝,群邪丑正,意在中伤。肆为无根之谈,冀陷不测之祸。比从阅实,灼见厚诬。
——1112年徽宗恢复蔡京官职时写手诏
在中国,君臣关系被认为是筑造社会和政治秩序砖石之。根据儒家思想,君臣是五伦之(另外四伦是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君臣关系应当是建立在忠诚、信任和尊重基础上互惠关系。方面,大臣要希望他君主得到最好结果,因此,可能有时不得不上奏些君主不愿意听到事情;而另方面,君主也要精于选贤任能,挑选合适人才担任大臣。他在对待下属时还应当公平,不听信阿谀奉承,这样才不会被谄媚者控制。这些主题在每个朝代都会被重提。战国后期荀子就强烈主张统治者应当集中力量选择位贤臣,让贤臣来管理国家事务细节,并选择低级别管理者。唐太宗在《帝范》中也叮嘱他继承人要求贤、纳谏和去谗。11世纪中叶欧阳修写过两篇文章,是关于君主所面临困难,其中就强调在判断谁是可信任大臣,以及纳谏方面遇到困难。[1]
君臣关系理念不仅通过这类零散文字进行表达,而且有历史实例。历史上有很多著名君臣组合:汉高祖和张良,三国时期刘备和诸葛亮,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和魏征,等等。[2]宋朝文人也讲述近代及当时著名宰臣各种故事,有些无疑是基于他们个人知识,然而很多主要是来源于传闻。对大多数宋代文人而言,历史上核心人物也许是那些争夺最高权力位置人,而核心事件则是这些人相互钩心斗角,以及操纵皇帝各种方式,而这些皇帝也十分擅长挑拨大臣相互争斗。
在徽宗朝担任宰辅人都是他臣民,其中地位最高两位是宰相(首相和次相),被认为是皇帝首席长官。这两位大臣充当着徽宗和庞大*员群体之间媒介,也是与徽宗见面最频繁,而且应当是与徽宗商讨国事最直言不讳人。徽宗统治期间有大约二十位大臣先后担任过这职务,但任职时间最长是蔡京。
蔡京和其他宰辅
徽宗曾召见过很多*员。朝廷各机构负责人、谏官和台官,以及中央z.府其他*员都可以请求上朝,当面向徽宗陈述自己想法。徽宗还会定期召见那些即将赴各州上任或从京外调回*员。在这些*员传记中,往往将他们与徽宗对话视为仕途顶峰。例如,在次上朝时,徽宗对他之前老师许勣说,既然许勣在京城外待很多年,就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