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外来和尚好念经”。
向外发展最有成效是卜商(字子夏),他去晋国。
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岁,《论语》里面收不少他和孔子谈话。这个人特色是治学、做事都不严格,对什都不太在乎,生活态度大大咧咧,孔子说他“不及”,也是这意思。比如他说:个人要是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就算他没上学不识字,也称得上文明人。他安慰同学司马牛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后来成成语。
孔子平生最讲礼制,特别重视程序和仪式。卜商却认为内容比形式重要,他和孔子聊天,说到绘画,卜商推论是:找个美女当模特,如实画下来就很好,颜料、画布质量倒在其次。他还引申:孔子主张那些“礼”也是如此。这说法让孔子大跌眼镜,觉得太有见地,卜商以后能和自己平等探讨问题。18因为孔子到老年之后,很多想法都和年轻时不样。
卜商当过莒父城宰,孔子给他两条施政建议,就是搞政绩不要贪多图快,别去争小利益,不然就是“欲速则不达”。19
孔子也担心,卜商会不会太没原则,把所有准则都丢光?所以他告诫卜商:你要当“君子儒”,不要当“小人儒”!孔子觉得小人为名利会为所欲为。
孔子去世后,卜商去晋国,在魏氏寡头辖区里收徒弟讲学,那里被称为“西河”,在山西南部,黄河大拐弯东北角。卜商长期生活在西河,直到老死。那时晋国只剩魏、赵、韩三家大寡头,他们已经瓜分晋国,形成三个事实上独立国家,所以这三国常被合称为“三晋”。这是中国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里程碑。
春秋后期历史特征,是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已经日薄西山,却没有新东西来取代它。真正变革发生在晋国寡头分裂出来这三个国家,尤其是魏国。
因为第,晋国高级贵族,基本都不是国君家族成员,不是三桓七穆这种所谓“公族”,所以晋国贵族寡头们缺乏“共和”传统,斗起来就是你死活,绝对不留活口。至于为什晋国有这个传统,要追溯到春秋前期晋献公,就是晋文公父亲,限于篇幅,这里不多说。
第二,晋国高级卿大夫家族,原来有十几家,经过很多次政变和内战,到春秋末年打得只剩魏、赵、韩三家。内战也是优胜劣汰过程,各家为应对竞争,慢慢都放弃贵族分封管理方式,组建统指挥军队,用雇佣文职管理人员代替世袭封臣等等,所以到战国初期,魏、赵、韩变成最早建立君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