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推移,恒星温度下降、体积收缩,致密地壳破裂,山和断层被推起。这些地表形态大多只有几毫米高,不过较大山脉高度将近十厘米,峰顶戳穿铁蒸汽形成大气层。最高山都在东边和西边磁极附近,因为落到恒星上流星物质大多都被磁场引向那里。
自这颗星诞生起,它温度就逐渐下降。在炙热结晶地壳表面,富含中子原子核现在可以形成越来越复杂含环化合物。地球上化合物利用是微弱电分子作用力,这颗星上化合物却是利用强大核相互作用力,所以其速度是核水平而非分子水平。在地球上,每微秒会出现数种不同核化学组合,在这颗中子星上却是每微秒数百万种。终于,在万亿分之秒时间里,命运被写就:种核化合物形成,它有两个重要特质:是稳定,是能够自复制。
中子星地壳上出现生命。
时间:公元前1000年
白热中子星继续接近太阳系,不过依然不为人眼所见。有个小小温度区间最利于核生命传导,现在恒星表面温度降到这个区间,最初那种自复制核分子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复杂。它们以较简单无生命分子为食,对食物竞争现在越发激烈起来。覆盖在地壳表面大量原始食物很快就被扫而光,取而代之是团团饥饿细胞。有些细胞团发现件事:它们顶面朝向寒冷、漆黑天空,底部则与炙热地壳相接触,顶面温度总是比底部要低很多。于是,它们用细胞支起顶盖,使其脱离地壳。这来,它们就等于在深深扎进滚烫地壳僵硬主根与上方凉爽顶盖之间制造出热引擎,借此获得有效食物合成循环。
顶盖真可谓工程奇迹。它利用内含超强度纤维硬晶体形成个十二点悬臂梁结构,对抗恒星六百七十亿个g重力,举起上层那薄薄皮肤。当然,植物梁结构不可能把顶盖举得太高。哪怕植物宽度达到五毫米,它也只能把顶盖举到毫米高度。
植物也为顶盖和支架付出代价。它们无法移动,只能留在自己扎根地方。在恒星许许多多个自转周期内,恒星表面都毫无活动迹象,只偶尔有某株植物从悬臂梁尖端喷出花粉,接着就是附近株植物尖端膜片收缩。再过许多转之后,会有成熟种子荚落下,并在持续风中翻滚到远方。
次转动中,个翻滚种子荚撞上块地壳。种荚破,种子散落,其中几粒开始生长。有粒种子长出植物最是强壮,很快它顶盖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