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书鸿担任首任所长。至此,敦煌莫高窟收归国有,它标志着敦煌莫高窟四百多年无人管理、任凭破坏和偷盗历史结束,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和弘扬翻开新页。
常书鸿先生是个艺术家,是喝过洋墨水,有思想有水平。他1927年留学法国,在油画艺术上有深厚造诣,曾在里昂和巴黎沙龙展中获奖。常先生是在次偶然机会看到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后萌生对莫高窟向往。他1936年回国后,先是担任北平艺专教授,“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40年代初期,常先生参加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活动,他被任命为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后,举家迁居敦煌。
掌管敦煌艺术研究所之初,常书鸿先生不断给远方友人和学生写信,希望他们推荐和招聘愿意来敦煌工作年轻人。很快董希文、张琳英、乌密风、周绍淼、潘絜兹、李浴等批年轻艺术家陆续来到敦煌,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常先生学生。常先生还从重庆招聘批学者,如史岩、苏莹辉等。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这些人大多又离开。1946年后,常先生又招募范文藻、段文杰、凌春德、霍熙亮、孙儒僩、欧阳琳、史苇湘等人先后来到莫高窟,他们成为第代莫高窟人。这代人在风沙肆虐、荒凉寂寞大西北戈壁沙漠中,面对破败不堪石窟,以及土屋土桌、无电、无自来水、无交通工具、经费拮据、物资匮乏、信息闭塞、孩子不能上学等种种困难,毫不畏惧,以对敦煌文化艺术无限热爱和倾情保护之心,扎根大漠,含辛茹苦,筚路蓝缕,初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和弘扬基业。
常书鸿先生克服人员和资金短缺困难,在极其艰苦工作条件下,白手起家,边抓保护,边抓艺术。他带领大家清除数百年来堆积在三百多个洞窟内积沙,拆除洞窟中俄国人搭建全部土炕土灶,对石窟做力所能及初步整修,还募款为部分重点洞窟装窟门,修建长1007米土围墙,有效地阻挡人为破坏和偷盗,莫高窟得到初步保护。
与此同时,在缺乏资料和起码研究条件情况下,常所长带领大家开始临摹工作,短短几年就产生第批数百件壁画临摹品。敦煌壁画摹本曾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地举办敦煌艺术展览中展出。他们还对莫高窟各窟做更合理重新编号;对洞窟内容和供养人题记进行全面调查记录;撰写洞窟说明;设置陈列室,展示文物;制定进窟工作和参观管理办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