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朱彝尊写过首《高阳台》,记录个古典时代爱情故事。
高阳台[167]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词和诗不样,它每句长短不同,所以又叫作长短句。最初它是配乐演唱,不同曲调下每句长短当然就有差异。人们把每句字数和平仄标准确定下来,给它个名字,叫作“词牌”,配套音乐就叫“词调”。宋亡之后,词调渐渐失传,“词牌”却保留下来。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最初确定词牌人是根据词调音乐来安排四声,所以哪怕们现在不能唱词,依然能通过朗读感受到首词中音乐美感。《高阳台》这个词牌特点就是里面有些长句,还有四处四言对句,而且押平声韵。如果用水流做比,《高阳台》就像那种泻千里、无所阻挡平流。用它写情感,容易写得激烈、极致、无所保留。
第次读到这首词时是十八九岁,在朱彝尊《江湖载酒集》上。如果你曾经在四五月份到过苏州古镇,而且是在个游人并不很多工作日早上,就会看到“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景象。其实江南四季中,春、夏、秋三季植被都没有太多不同,微妙差异很大程度上体现于光线。个在苏州住四十年朋友说:“每年4月5号左右,会有年中最清亮天。”而“流虹”“映雪”“翠帘”三者间体现出清亮光感,就是这种天地焕然新感觉。在这样天气里,们会有种春天到来狂喜,也会产生种春天即将逝去感伤。
那年正好喜欢个老师,班上半女同学都喜欢那个老师,所以这样喜欢就变成件没有希望事。甚至没有办法说出来,因为旦说出来,旁边就会凑过群高矮胖瘦不等同学说:“哎,也老喜欢他。”然后大家就能打开袋瓜子,八卦几个小时。有天放假,忽然觉得再不出去玩,春天就要过去,于是就坐公交车到个游人不多古镇,叫作甪直。在座桥边茶楼下休息时,这首词忽然涌上心头。
这首词其实写是个发生在桥边故事。流虹桥在吴江松陵镇,离甪直不远。江南古镇都差不多,有大量河道和沿水而建木结构房子,遍植杨柳。现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