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把它变成可以讨论东西,们当时觉得是件用不着商量和讨论事情。现在回想起来都像做梦样,也不过二十多年,听起来好像很长。但是插队落户好像更远,已经三十多年。三十多年倒觉得并不遥远,因为插队落户那种生活消沉和暧昧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八十年代就没有,好像显得不真实。
张新颖:整个八十年代那种蓬勃向上……
王安忆:蓬勃向上,你不能想象这快就走到末梢上去,速度之迅速你真不能想象。好像插队落户生活有种较为恒定性质,那时情形今天依然能够想象。八十年代时候那有活力,怎到今天下子就结束。
张新颖:那到后来你们这拨人,就是比你大这些人,他们慢慢地就不写,这和时代变化有关系吗?应该说他们辉煌时期是在八十年代前期,就是九八五年以前。
王安忆:对,至少怎苟延残喘也坚持到九十年代。
张新颖:当然可以坚持,但是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注意力就不在他们身上。
王安忆:对,软弱。同时另拨起来,譬如像韩少功,这些没有在讲习所活跃起来。这帮在讲习所人,多是在所谓“伤痕文学”背景下出来,同时也是从第、二届全国小说奖背景下出来,你可以看他们出来成名作。就是说这帮子人肯定不是韩少功、张承志他们帮,他们背景还要宽广些,“伤痕文学”背景,这已经决定局限性,其实讲习所同学在八十年代写作,已经有很多人感到苦恼。记得们当时有个同学申跃中,当时年龄已经蛮大,四十多岁,他在“w.g”以前就有个很有名小说好像叫《挂红灯》,们都不晓得,写农村生活很好小说。他写作背景比大家更早个时代,当时能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是很不得事,讲习所时他已经苦恼,他走在大家前面,也苦恼在前面。苦恼什呢?觉得是,总来说所有苦恼就在于什样生活经验可以进入小说。他看《雨,沙沙沙》,他就说:你们捞生活网啊,网眼特别小,怎捞都能捞起来东西;们网眼特别大,都漏掉。这个话说得很对。他说,心里故事大堆,经验大堆,不晓得该写什。该写什是他们最大个问题。铁凝那时候写个送葬小说《丧事》,他说:这样事看得太多,从来没想到这也可以写成个小说。所以他们这代人其实蛮苦,他们写作背景成长背景对小说理解很狭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