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大情节,只是着重描写歌德与青年时代热恋过女友夏绿蒂于
八
六年重逢时
各种场景。在第七章中,作者对歌德
心理状态刻画入微,巧妙地再现
这位大诗人生活
年代及其复杂矛盾
性格。显然,作者想借歌德来确立并发挥自己
人道主义思想,矛头也是针对当时横行欧洲
法西斯主义
。
早于九○
年,托马斯·曼就想写
部“浮士德”式
大型作品。
九四三年五月,他开始写作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该书于
九四七年出版。它
主题与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等
样,是
部描写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以悲剧而告终
小说,同时也是
部德国走向法西斯、走向战争与毁灭
“时代小说”。小说中,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尔金不满现实,在音乐上试图有所创新。他同魔鬼订约后,写出
许多反传统
新颖作品,但由于莱弗尔金
人性尚未泯灭,受到魔鬼
惩罚,最后他认识到艺术不能单纯追求形式
完美,主要应有益于人类。可惜他觉悟得太晚,灵魂已为魔鬼所占有,终于变成痴呆。据作者在
九四八年发表
日记透露,莱弗尔金
思想、气质和经历,与尼采
情况十分相似,《浮士德博士》
主人公无异是尼采
化身,而音乐家与魔鬼
谈话,则取自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书。这部小说
写作技巧也与托马斯·曼
传统写法不同,具有现代派小说
许多特点。
自九四七至
九五二年间,作家往来于欧洲大陆及美国。
九四九年,为纪念歌德诞生二百周年,作家回德国,在法兰克福和魏玛两地发表演说,两地都给他颁发
歌德奖金。由于他对日益猖獗
麦卡锡主义十分不满,而美国报刊又猛烈攻击他同情**主义,他于
九五二年忿然离开美国,移居瑞士苏黎世附近。
托马斯·曼最后部重要
作品,是未完成
长篇小说《大骗子克鲁尔
自白——回忆录第
部》。此书
个别章节曾在
九二二年和
九三七年发表过,第
卷在
九五四年问世。作者以回忆录
方式描写
克鲁尔招摇撞骗
生,文笔犀利、幽默,语多讽刺。从题材上看,这部小说与托马斯·曼
早期作品也有
定联系,即涉及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与艺术家
问题。小说
某些章节写得十分精彩,思想性与艺术性均达到
定
高度。
托马斯·曼在生命最后几年里,还在酝酿新
文艺作品。但他未能实现自己
计划,就以八十岁
高龄于
九五五年八月十二日与世长辞。
托马斯·曼最大成就,无疑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