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发生这样
回事:河里发大水,冲走
根国家
电线杆。有位知青下水去追,电线杆没捞上来,人却淹死
。这位知青受到表彰,成
g,m烈士。这件事在知青中间引起
点小小
困惑:
们
条命,到底抵不抵得上
根木头?结果是困惑
人惨遭批判,不瞒你说,
本人就是困惑者之
,所以对这件事记忆犹新。照
看来,
们吃
很多年
饭才长到这
大,价值肯定比
根木头高;拿
们去换木头是不值得。但人家告诉
说:国家财产是大义之所在,见到它被水冲走,连想都不要想,就要下水去捞。不要说是木头,就是根稻草,也得跳下水。他们还说,
这种值不值得论调是种落后言论——幸好还没有说
反动。
实际上,在年轻时是个标准
愣头青,水性也好。见到大水冲走
木头,第
个跳下水
准是
,假如水势太大,
也可能被淹死,成为烈士,因为
毕竟还不是鸭子。这就是说,
并不缺少崇高
气质,
只是不会唱那些高调。时隔二十多年,
也读
些书,从书本知识和亲身经历之中,
得到
这样
种结论:自打孔孟到如今,
们这个社会里只有两种人。
种编写生活
脚本,另
种去演出这些脚本。前
种人是古代
圣贤,七十年代
政工干部;后
种包括古代
老百姓和近代
知青。所谓上智下愚、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这个意思吧。从气质来说,
只适合当演员,不适合当编剧,但是看到脚本编得太坏时,总禁不住要多上几句嘴,就被当落后分子来看待。这
多年
,
也习惯
。
在个文明社会里,个人总要做出
些牺牲——牺牲“自
”,成就“超
”——这些牺牲就是崇高
行为。
从不拒绝演出这样
戏,但总希望剧情合理
些——
觉得这样
要求并不过分。举例来说,洪水冲走国家财产,
们年轻人有抢救之责,这是没有疑问
,但总要问问捞些什
。捞木头尚称合理,捞稻草就太过分。这种言论是对崇高唱
反调。现在
人会同意,这罪不在
:剧本编得实在差劲。由此就可以推导出:崇高并不总是对
,低下
方有时也会有些道理。实际上,就是唱高调
人见
根稻草被冲走,也不会跳下水,但不妨碍他继续这
说下去。事实上,有些崇高是人所共知
虚伪,这种东西比堕落还要坏。
人有权拒绝种虚伪
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
根稻草。假如这是对
,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
人提出
更高
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