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入神地观看他们
青年时代,想到属于自己
青春岁月……
家书
这本书用三种不同
叙事。
第章初稿于1990年代,借“伯父”“伯母”写
父母。2013年
父亲去世,改为“
父亲”“
母亲”,以《
切已归平静》发表在2014年《生活月刊》。
李小林老师看到此文,希望继续这个题材,“肯定有内容写,即使稿子长也没关系”。李老师
热情,让
想起2009年去故乡黎里匆匆记下
那些片段。以后
几个月,
走进
本以为清晰,其实相当陌生
地方,远看
个普通
青年人,如何应对他
时代,经历血与牺牲,接受错综复杂
境遇和历史宿命,面对选择,从青春直到晚年,旁逸斜出,草蛇灰线,实在也是复述
种周折,
常常瞻前顾后,下笔踟蹰,习惯被七嘴八舌
声音和画面切断……终以《火鸟——时光对照录》,刊于《收获》(2015年第五期专栏“说吧,记忆”)。这次付梓,添加父亲大量书信、读书笔记,包括关于他特殊系统
资料,成为本书
第二部分。
父亲去世后,母亲不大愿意出门,去任何地方,她都会想起
父亲,情绪很差。这段时期
常常问及往事,陪她翻看那些老相册(她不能再看父亲
近照),旧影纷繁,总牵起绵绵无尽
话头,直至有
天,
请她以这些照片为序,记下曾经
时间和细节。她认真做
起来,甚至到
废寝忘食
地步,近九十岁
老人,半年内做
两大本剪贴,在梳理记忆
这段日子里,她变得沉静多
,仿佛只有回望,才是生命
价值。摆在眼前
图文,记录
个上海普通女孩
时光之变,也使得本书
前两章,出现
“未完成”状态,显露
更复杂
对照。
几次提议是否可整理成书,她
直犹豫说,是给自家孩子们看
,是个人
私事……这部分以“口述实录”整理
文字,是本书第三章。
开头写到父亲与“堂兄”关系、提篮桥细节,到第二部分“黎里·维德·黎里”,就是另
种解释——他们并不是共同被捕
,“堂兄”也不瘐死于监房,而是在宪兵医院跳楼就义,关押父亲
地点,不在提篮桥,是北四川路宪兵监狱(大桥公寓)。1940—1950年代,父亲数度入狱转狱,在母亲回忆
1950年代初,竟然他也在这座著名监狱短暂工作,因此前篇
笔误“提篮桥”,仿佛就是“言说与记忆”
某
种梦魇。包括母亲登上火车,被大舅拉回去关在家里
个月,也只有进入到她老人家
叙事范围里,才有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