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方面又千方百计拒绝让英国公使进驻缅甸首都。
为能让缅甸接受英国驻缅甸
使节,英国人费尽
心力。1826年,英国派出
约翰·克劳福德(JohnCrawford)前往缅甸首都阿瓦谈判这
问题。
缅甸国王纡尊降贵地“破格”接见他,不过却特意选择
个特殊
日子,那就是“悔过日”(也称“卡多”即“Kadaw”日):这是缅甸国王接受地方上
头人进贡并请求国王宽恕
日子。缅王在这
天接见克劳福德,可以自欺欺人地理解成英国人是在向缅王进贡,并承认以前
错误:“那天,国王
些封臣照例都
齐前来纳贡。而总督送来
官方礼品也被说成是该总督臣服于‘黄金之足’,并对以往
过错乞求宽恕
象征。”[15]
这安排与中国晚清
外交手段非常相似。在后来同治皇帝不得不接受外国公使进京并考虑公使觐见事宜时,故意把接见地点安排在中南海紫光阁。因为这是中国皇帝传统上接见“贡使”和“外藩”
地方,这样
来,外国使臣仍然是被当成
“贡使”。[16]
经过重重波折,缅王终于同意英国人在首都设立大使官邸,然而这个官邸位置不合常理,设在
片很容易被水淹没
沙滩上:
当他到达缅都时候,缅廷竟不顾他
职位,指定给他在
片沙滩上
幢房屋作为驻所。在雨季中,伊洛瓦底江泛滥,这个沙滩就被淹没在数英尺深
水中。他向加尔各答当局申诉说,他所受到
待遇“不是英国绅士,或说得更广泛
些,不是任何
个普通英国人所应受到
”。
……当时,个个驻扎官都在缅甸首都搞坏身体,这成
孟坑陈腐
笑柄之
。[17]
缅甸人洋洋自得,认为这样来自己就扬眉吐气
。第二年年初,印度z.府撤销驻缅使馆,从而断绝
和阿瓦朝廷
外交关系。
当然,使节争端只是第二次英缅战争个小小前奏。与面子上
争执相比,英国人更难以忍受
是缅甸人试图推翻《扬达波条约》。
东方民族对条约尊重往往并不坚定。咸丰君臣在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时,曾明确宣称签署条约不过是为
退兵而采取
权宜之际。负责谈判
大臣桂良也对皇帝说,签约只不过是“暂藉和好之说,迅速
结为得计也”,假借谈判,把洋人打发走
事。所以外国人走
之后,随时可以推翻:“此时英、佛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实凭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倘欲背盟弃好,只需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