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达波条约》中明确规定英国向缅甸首都派驻公使,同时缅甸也向英属印度派驻使节,以利外交交流。缅甸国王对这条极为抵触,原因与中国相同:互派使节就等于承认英国国王与自己地位平等,这是缅王无论如何不能接受
。因此,第
次英缅战争之后,缅甸
方面竭尽全力砸锅卖铁向英国人赔款
甸海关也非常腐败,*员经常敲诈勒索外国商人。船上人员须几经检查后才能上岸,有船只还被勒索礼品。[12]因此,缅甸
海外贸易规模
直无法扩大。
三
基于相似政治结构,缅甸对外部世界
反应与中国高度相似。
第次英缅战争和第
次鸦片战争,对缅、中两国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造成
空前
打击。然而战争之后,两国
统治者都表现出惊人相似
颟顸和迟钝。
在缅甸历史上,从来还没有哪次战争像第
次英缅战争那样,如此沉重地打击
缅甸人。“国王孟既被
再复发
忧郁症折磨,最后变成
癫狂。”[13]
然而,如此惨烈结局并没有动摇缅甸人
面子心理。“(英国人)认为战败
震惊能对阿瓦朝廷起到有益
效果,使它改弦更张。但事与愿违……他们所蒙受
奇耻大辱反而使他们更加傲慢,对于外部世界照旧茫然无知,又不肯取法于人。”[14]
第次英缅战争与第二次英缅战争相距26年,第
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间隔16年,这两个国家本来都有充分
时间总结教训,大力改革。然而两国
统治者都没有进行任何反省,而是固守旧制度,继续沉睡在旧梦里。中国在第
次鸦片战争后除
加固
几个炮台外,没有进行任何内政改革,同样1826~1852年,缅甸上层统治集团没有采取任何改革措施。相反,仍然如以前那样沉溺于内部斗争。尽管国家日趋贫弱,这
时期
缅甸国王仍然热衷于做功德,广建寺院宝塔。孟坑王1841年南下仰光朝拜大金塔,
次就布施
3200缅斤(将近5000公斤)
黄金。
因此很自然,中国和缅甸不久就遭遇第二次打击。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英缅战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上章
们讲过,第二次鸦片战争
起源,除
英法等国要扩大侵略权益这
根本原因之外,还有“面子”因素,
个是“反入城”斗争,另
个是所谓“公使驻京”问题。如前所述,咸丰皇帝宁可放弃全部海关税收“赐”给外国,也不想接受公使驻京。
而第二次英缅战争导火索之
,同样是有关英国公使进驻缅甸
争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