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成天把精力用于挑大臣们礼仪疏漏之类小毛病。自去年以来,许多大臣因为接驾、叩头、入朝等“小节”受到处分。朔望常服之礼仪,本来已经礼部奏定,而去冬忽改为貂褂。御门常服挂珠,亦已经礼部奏定,而忽然改为补褂。由于“小者谨其所不必谨,则于国家之大计必有疏漏而不暇深求”。
所谓疏于大计,是指皇帝对派往广西镇压起义人员安排不当。现在广西对太平军战事是国家最大大事,而这个大事当中,人事安排又是重中之重。但是这个重中之重,皇帝并没有处理好。曾国藩说,派往广西*员,姚莹年近七十,曾立勋名,应该重用,结果只是泛泛委用,并不能收其全力。严正基办理粮台,位卑则难资弹压。所以皇帝用人并不妥当。
此外,曾国藩还提个小问题:用兵必须解地形。现在战争已经打年,但是外边将领没有人呈进幅战争地图,宫内也没听说皇帝找出康熙舆图、乾隆舆图,“熟视审计”。打仗打这久,连地图都没看过,你皇帝天在忙什?
二是“徒尚文饰”,不求实际。“自去岁求言以来,岂无二嘉谟至计?究其归宿,大抵皆以‘毋庸议’三字之。”你鼓励大家进言,大家提不少意见,其中怎也会有几条有见解吧?结果却都是批“毋庸议”三字而已,没有项落实。“间有特被奖许者,手诏以褒倭仁,未几而疏之万里之外;优旨以答苏廷魁,未几而斥为乱道之流。”偶尔有几个被肯定,也没有好结果。刚刚亲书手谕表彰倭仁,不久就驱之于万里之外。刚刚发布肯定苏廷魁圣旨,不久又批评他是离经叛道。“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看来您所谓求言,并无诚意,只不过是想获得肯于纳谏之虚名而已。
三是刚愎自用,饰非拒谏,出尔反尔,自食其言。开始说听取大家意见,现在却动不动就说大权“朕自持之”“岂容臣下更参末议”。这口气容易滋长骄矜之气,尤不可以不防。“古今人情不甚相远,大率戆直者少,缄默者多,皇上再三诱之使言,尚且顾忌濡忍,不敢轻发苟见;皇上言拒之,谁复肯干犯天威?”自古以来,忠直之臣少,沉默自保者多。皇帝再三提倡,才有人敢说几句真话。皇上要是拒谏饰非,那就没人敢再给你提意见。“专取种献媚软熟之人……旦有事,则满庭皆疲苶沓泄,相与袖手,筹莫展而后已。”(33)如果还像老皇帝那样,只用听话顺从人,旦天下有大事,也没有人敢出来负责。
曾国藩最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