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行?”
“扶苏?不要。那小子迂腐,不提他。”
嬴政皇帝不明白自己如何出口便拒绝李斯,且将自己真实谋划深深地隐藏起来,竟不期然承袭赶走扶苏时愤懑口吻。其实,嬴政皇帝瞬间念头是:不能教扶苏再回咸阳陷入纷争,必须亲自为扶苏蒙恬廓清切隐藏危机,全面谋划套应变方略,而后再决断行止。这想法,嬴政皇帝不想说。虽然,嬴政皇帝又说许多出巡事宜,可自己也不明白,为何再也没有将这最深图谋知会李斯欲望。
暮色时分,李斯走出皇城,消失在纷纷扬扬大雪中。
李斯心绪沉重而飘忽,如同那沉甸甸又飘飘然漫天大雪。秋冬以来,皇帝言行似乎发生某种不可捉摸变化,有某种难以言说心事。何种变化?何种心事?李斯似乎隐隐约约地捕捉到某种影子,可又无法确证任何件事情。以嬴政皇帝刚毅明朗,不当有如此久久沉郁心绪。然则,这又能说明何事?皇帝盛年操劳,屡发暗疾,体魄病痛自然波及心绪,不也寻常?皇帝主持完王贲葬礼归来,第件事便想减轻天下徭役,究竟动何等心思,仅仅是听到刘邦结伙逃亡与黥布聚众作乱?果真如此,倒也无可担心。然则,皇帝沉郁,皇帝那日听到关中老秦人流散情形后肃杀默然,似乎都蕴藏着某种更深意味。况且,历来敬重大臣皇帝,那日径自将他个人丢在书房走,这也实在是绝无仅有事。然无论皇帝如何扑朔迷离,至少,有点似乎是明白无误:皇帝开始思索新政得失,开始想不着痕迹地改正些容易激起民众骚动法令,提出改变徭役令便是显然例证。那,为何有如此动议?是皇帝对整个大秦新政基本点有所松动,还是具体地就事论事?若是后者,无须担心,李斯也会尽力辅佐皇帝补正缺失。然则若是前者,事情就有另外意味。举朝皆知,对大秦新政从总体上提出纠偏,只有长公子扶苏个人,扶苏主张是稍宽稍缓,尤其反对坑杀儒生。若基于认可这种总体评判而生发出补正之议,将改变徭役征发当做人手处,则李斯便需要认真思谋对策。原因很清楚,李斯既是大秦新政总体制定者之,又是总揽实施实际推行者;帝国君臣与天下臣民对大秦新政任何总体性评判,最重要涉及者,第是皇帝,第二便是首相李斯。而自古以来鉴戒是,天子是从来不会实际承担缺失责任,担责者只能是丞相;没有哪个臣子会公然指斥皇帝,更不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