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叙述为主,正面强调皇帝之德者很是浅淡,琅邪刻石文仅云:“皇帝之德,存定四极。”显然,并没有将皇帝之德扩展到统之前。这次不同,将平定六国第次提为“德并诸侯”。这是个很大变化。当然,此前之罘山刻石文已经开始向彰显皇帝之德靠近,但尚不鲜明,其文辞为“奋扬武德”,东观文辞则为“皇帝明德”。然则,都没有从总体上将统天下、开创文明大功业归结为“德”力量。这次“德并诸侯”四个字,显然是大大地彰显德功德政。马上将要看到第五次,也就是最后次大巡狩会稽山刻石文,对“德”也同样做鲜明强调,文辞为:“皇帝休烈,平宇内,德惠修长……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这宣教转折,是帝国君臣在反复辟中策略转变。
秦奉法治,更兼为政求实,对王道德政历来嗤之以鼻。虽然,秦政理念认为法治才是真正德政爱民;但是,由于王道德政已经成为先秦治国理论大流派,且其主旨与法家格格不入,故而秦政从来不屑提起德功德政,更不言德治。此时为何有此变?根基在时势之变也。秦天下之后,六国贵族与儒家门派对秦政攻讦有轴心言论,便是“,bao政失德”。这攻讦性评判,既因秦政文告从来不屑言及德政而使民众有所惶惑,又因复辟势力日渐活跃而大有加剧之势;尤其是焚书坑儒之后,秦不言德,似乎已经成秦政本身无德个表征。对此,政治嗅觉极为敏锐帝国第代君臣不可能没有觉察。当此之时,正面涉及秦之德政,自然成为种时势所必须策略,种反击复辟宣教方略,而非秦政真正与迂腐王道德政同流合污。
纵观嬴政皇帝历次大巡狩,其艰难险阻每每令人惊叹不已。
嬴政皇帝之大巡狩,跋山涉水屡抵边陲,却从来没有涉足过富庶繁盛之地。每次出巡,中原洛阳大梁新郑风华地带都是必经之路,却没有条史料记载过嬴政皇帝在此间逗留。旧齐之临淄,更是天下赫赫大都。嬴政皇帝两赴旧齐滨海,却都没有进入临淄。东临碣石,濒临燕国,嬴政皇帝也没有去燕都蓟城徜徉番。五次大巡狩,第次赴陇西北地与上郡,三地俱为蛮荒边陲,俱为连绵大山,路况最差,气候最恶,又兼有匈奴游骑袭击之风险,安有舒适可言哉!第二次大巡狩,几乎整整年皇帝都在外颠簸。登泰山封禅,而骤逢“风雨,bao至”,以至只有在五棵大树下避雨。当代人皆知,雷电风雨之中在大树下避雨是极为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