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
《盐铁论·论儒篇》云:“齐宣之时,显贤进士,国家富强,威行敌国。及湣王,奋二世之余烈,南举楚淮,北并巨宋,苞十二国,西摧三晋,却强秦,五国宾从;邹鲁之君,泗上诸侯,皆入臣。(后)矜功不休,百姓不堪;诸士谏不从,各分散,慎到、捷子亡去,田骈入薛,孙卿(苟子)适楚;内无良臣,故,诸侯合谋而伐之。王建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不与诸侯从亲,以亡国,为秦所擒,不亦宜乎!”
这段评判,先回顾齐宣王、齐湣王两代中代半兴盛气象,又回顾齐湣王后期恶政,指出百姓不堪与人才流失两大基本面。对齐王田建作为,则将其失政归结为三方面:听流说,信反间,用后胜之计。而“不与诸侯从亲”,则是信用前述三方结果。显然,这种观念与齐国民众说法,与司马迁评判,并没有重大差别。应当说,这些原因都是事实,但也都是最直接现象原因,而没有触及根本。
那,根本在哪里?实质原因究竟是什?
对齐国历史作简要回顾,们可以发现,战国时期齐国有个所有国家都没有现象:末期四十余年没有发生过战争,此前十四年也可以说基本没有战争。也就是说,百三十八年历史中,齐国后三分之多岁月,是在和平康乐中度过,五十余年没打过仗。孤立抽象地说,和平康乐自然是好事,也是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生发基本理想之,无疑应当肯定。然则,在战国这样个风云激荡大争时代,个大国五十余年无战,无异于梦幻式奇迹。作为种历史现象,史家无疑是注意到这基本事实。司马迁在回顾齐国历史时说:“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齐)王(田)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占之备。”
且略去太史公诸如“君王后贤”这样偏颇评价,只就事实说话,首先理出齐襄王时期轨迹。燕国破齐第二年,齐襄王被莒城臣民拥立即位,此后五年直到田单反攻复国,是齐国最后次被动性举国战争。此后十四年,齐襄王复国称王,权力完整化。这十四年中,齐国只打三仗:第仗田单主政初期对狄族之战,有鲁仲连参与,规模很小;第二仗是公元前270年(秦昭王三十七年,齐襄王十四年)秦国穰侯攻齐,齐军大败,丢失刚(今山东宁阳东北地带)、寿(今山东东平西南地带)两地;第三仗是公元前26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