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这个主张,李斯是反对,大臣们也是反对。在李斯与大臣们看来,这件事多多少少有几分秦王少年心性,有几分赶热闹意味。当然,最要紧理由是堂堂正正:旬日之前,秦王赶赴频山为轻兵烈士招魂,已经步行两百多里;这次再昼夜步行四百多里,事实上是最大强度兼程行军,若有意外,秦国何安?再说,决战泾水两个多月,这个年青秦王眼看着瘦成人干,所有寻常合身袍服都变成包着“竹竿”晃荡水桶,谁不心痛有加?虽然,几乎人人都变成人干,但谁都明白,这个杀伐决断凌厉无匹年青秦王真要出事,目下秦国便注定要乱得不可收拾。唯其如此,谁能赞成秦王路疾步四百多里?于是上下口声,都说秦王这次大可不必,要查渠也得乘坐王车,高处看水才清楚。可嬴政却说得斩钉截铁:“连续兼程三五日,是秦军老规矩,老秦精壮谁都撑得住,不用商议!客卿只管部署沿渠事务,只带十名铁鹰剑士、十名年青工匠赶水头,老臣个不要跟。”
李斯眼见无法说动秦王,便在夜里单独来到行营。李斯先与王绾说阵,而后两人起来到秦王寝室书房。李斯王绾反复陈说理由,年青秦王却好长阵没有说话。便在两人以为秦王已经默认而预备告辞时,年青秦王却拍案开口:“人要有气!国要有气!长平大战之后,昭襄王收敛固本,之后两代秦王无所作为,秦人之精气神业已低落数十年。上泾水,原本便不仅仅是抢渠抢水,更是要鼓荡秦人雄风!只要秦人长精神,嬴政纵然两腿跑断,也值!”
那夜,李斯彻夜未眠。
次日,总揽河渠李斯与王绾番谋划,立即分头部署:先私下说服所有大臣,将秦王赶水纳入大典程式;再从王城禁军中遴选出十多名善奔走锐士,由王绾带领,专司联络接应;又特意找到形影不离秦王左右赵高,叮嘱诸多应急援助之法。可无论如何周密谋划,李斯王绾也没有想到秦王亲自将郑国背上王车这桩。赵高离开秦王,李斯王绾心下便不踏实。两人都曾多次见识赵高过人艺能,几乎是本能地相信,只要这个赵高在秦王身边,秦王便不会发生意外。今日赵高驾车,李斯查渠,追赶秦王王绾便分外焦灼。
闻得前方阵阵欢呼,王绾立即吩咐善走锐士飞奔急追。正在此时,却听身后阵秋风过林般沙沙声。王绾转头之间,道黑影正从身边掠过,同时飞来句尖亮话音:“长史莫急,小高子追君上去!”
“赵高!王车谁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