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化、简略化,也许并不像心里想想、嘴上说说那简单。说不定因为从开始就对“写小说”没有执念,该说是无心插柳吧,反倒轻而易举地做到这点。
总而言之,那就是出发点。从那可谓“空洞无物”、简单通畅文体开始,耗时费日写出部部作品,以自己方式点点滴滴为它注入血肉。把结构变得立体和多层,让骨骼点点粗壮起来,然后调整姿态,将规模更大、更加复杂故事塞进里面。与之相伴,小说规模也慢慢地变大。前面说过,心里有个大致构想,“将来要写这样小说”。可发展过程与其说是刻意为之,倒不如说是水到渠成。事后再回首瞻望,这才发觉:“咦,到头来是这样个走向啊。”并不是从开始就计划周全、按部就班。
如果说小说里有能称作原创性东西,它大概就产生于“自由”。在二十九岁那年,极其单纯、毫无来由地下定决心,“要写小说”,于是写出第部小说。所以既没有欲念,也没有“所谓小说非得这写不可”之类制约。对如今文艺形势全然不知,也没有(不知算不算幸事)尊敬有加、视为楷模作家前辈,只是想写反映当时心境小说,仅此而已。当感受到这种坦率而强烈冲动时,便顾不上前因后果,趴在桌子上不管不顾地写起文章来。言以蔽之,就是“绝不逞强”。而且写作过程非常愉快,始终有种自然感觉:是自由。
想(不如说是盼望),这样种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感觉,就是小说中最根本东西。它刚好成动力,就像汽车发动机。切表现行为根底,时时都应有丰富自然流露喜悦。所谓原创性,直观地说,就是有种自然欲求和冲动,渴望将这种自由心情、这份不受束缚喜悦原汁原味地传达给众人,从而带来最终形态,而非其他。
纯粹冲动通常是以特有形式与风格自然地登场。它不是人为生产出来东西。任凭头脑聪明人如何绞尽脑汁、套用公式,也不可能巧妙地炮制出来。就算炮制出来,只怕也难以持久。就像没有牢牢扎根于大地植物般,只要几天不下雨,它就会失去活力,迅速枯萎,或是在阵大雨过后,随着土壤道流失,不知所终。
这说到底是个人意见:如果你希望自由地表达什,也许应该在脑海中尝试着视觉化。想象下“并不追求什自己究竟是什样儿”,想象下那种自形象,而非“自己追求是什”。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追求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