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册库最初规模并不算大,只在梁洲之上修起
三十六间库房。其中九间库房存放洪武十四年档案,
共用
三十五座架阁;洪武二十四年则用
库房二十五间、架阁
百座。
从此,随着每十年大造黄册,后湖黄册库直在扩建。
到永乐帝,大明把都城迁到
北京。本来永乐应该把后湖档案也迁过去,可是北京周边找不出像玄武湖这
天造地设
湖泊——有也没用,冬天湖面
上冻,任何人都能闯进去。后湖黄册库遂留在
南京,由南京户部代管。
这决定
另外
层考虑是,江
后检索。
后湖黄册库库房,是以东、西、南、北、前、后为名。具体到库房内
架阁,则以“千文架阁法”做编号。
这是宋仁宗时发明检索编号法。简单来说,就是以《千字文》为批,岁月为次,依序排列。《千字文》里
千个字绝无重复,特别适合编码。咱们现在常说
天字第
号、天字第二号,其实就是这种检索法
产物。
不过具体到黄册本身,动辄几万册,千字文系统显然就不堪敷用。
黄册库办法是,先把同
期攒造
黄册放在
起,然后再按直隶布政司、府、州、县、里坊厢、都、图等
路细分。还要用
长条白纸写明所属,夹在黄册之间。
这种分类,是为方便地方查询。后湖库存
黄册大部分是里册,属于最权威
原始资料,
旦地方上有什
纠纷,就会来这里调阅旧卷,平息诉讼。这是后湖黄册库最重要
职能之
。
如果有人——比如说前文曾经提及那位休宁县
平民王叙——想要查自己家在洪武二十四年
档案,他该怎
做呢?
第期攒造黄册是洪武十四年,第二期攒造在洪武二十四年。《千字文》有云:“天地玄黄。”所以王叙要先找“地”字号架阁。
他拿着张对照表,发现“地”字号架阁是在梁洲前五号库里。他打开库房,走到“地”字号架阁,会看到
摞摞黄册整齐地排列在木架格子里,外头贴着索引条。王叙找
圈,看到“直隶徽州府”字样,赶紧走过去,从这
摞黄册里翻出标明“休宁县”
几本册子,再找到里仁乡呈递
分册,翻开里面
二十七都、第五图,就能知道自家祖上
户籍情况
。
后湖黄册库落成年代不详,但肯定是在洪武十四年到洪武二十四年之间。也就是说,朱元璋忙完第
期攒造黄册,就开始责令工部筹备库房建设
。到
洪武二十四年,朝廷已有明文要求各地黄册并鱼鳞图册要“俱送户部,转送后湖收架”,可见其已正式投入运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