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深化与发展。但他在当时
历史背景下这样说,主要还是为
突显g,m在学理上站不住脚,因此不值得提倡。到
1907年,另
位立宪派代表人物杨度发表《金铁主义说》
文,强调关于中国未来政治道路
抉择,需要建立在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
深刻认识之上。他提醒人们,当时
西方列强虽然对内宣扬文明,但在对外政策上却奉行野蛮之道,借着坚船利炮在全世界大搞帝国主义扩张。在此情形下,国力并不强盛
中国处于十分危险
境地。因此,中国内部就更需要团结,将“世界
国家主义”作为立国方针。基于此,杨度认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特别是满、汉之间,在拥有共同文化
基础上,本身便可视作同
民族。就此而言,g,m党人
反清宣传不具合法性。他论证说,在“中华”二字里,“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不以血统言”,而从文字源流上看,“华为花之原字,以花为名,其以之形容文化之美,而非以之状态血统之奇”。
章太炎尝言:“国所以立,在民族之自觉心,有是心,所以异于动物。”而他对于“民族”与“民族之自觉心”理解主要建立在“历史民族”论之上。他在重订本《訄书》与《驳康有为论g,m书》里都使用过这
概念。所谓“历史民族”,着眼于在历史流变中民族
定居、生活、交往、斗争、壮大、融合过程,以此区别于去历史化
、仅从抽象层面强调某
民族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展
本质主义式民族论说。“历史民族”论强调在漫长历史变迁中,人们产生出朴素
民族观念、民族情感,以及彼此之间休戚相关
共同体意识,形成较为稳固
政治与文化认同。同时,在这
“历史民族”形成
过程中,主体民族并非封闭
、排斥他者
,而是开放
、流动
,能够吸纳因交往与融合而加入这
民族共同体中
新成员。当然,主体民族
文化与生活方式必须具有极强
生命力,否则这些历史过程将不能成为“历史民族”形成
根据。
基于这样认识,针对杨度
观点,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
文里指出:
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印度亦称摩伽陀为中国,日本亦称山阳为中国,此本非汉土所独有者。就汉土言汉土,则中国之名以先汉郡县为界。然印度、日本之言中国者,举土中以对边郡,汉土之言中国者,举领域以对异邦,此其名实相殊之处。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
在他看来,“中华”之“中”,乃是针对四周“异邦”而言
,显示出中国自身
独特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