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官立工场,使佣人得分赢利”;复次,“限制相续,使富厚不传子孙”;最后,“公散议员,使政党不敢纳贿”。这些主张最终目是实现“豪民庶几日微,而编户齐人得以平等”。在这个意义上,章太炎所理解g,m,绝非仅基于民族主义立场来反清,而是具有社会g,m含义。它不仅要推翻清王朝,还要改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消灭存在于中国大地上旧式与新式剥削。
值得注意是,这样声音在当时g,m阵营里并非章太炎人所持。比如g,m阵营里另位饱学之士刘师培于1907年撰文分析中国农村土地状况,强调若想在g,m成功之后建立起真正体现普遍民意m;主制度,必须改变不合理土地制度与社会结构:
处今之世,非复行井田即足以郅治也,必尽破贵贱之级,没豪富之田,以土地为国民所共有,斯能真合于至公。若徒破贵贱之级,不能籍豪富之田,异日光复禹域,实行普通选举,然以多数之佃民,屈于田主人之下,佃民之衣食系于田畴,而田畴与夺之权,又操于田主;及选举届期,佃人欲保其田,势必曲意逢迎,签以田主应其举。则是有田之户,不啻世袭之议员,而无田之人,虽有选举之名,实则失选举自由之柄。
刘师培这番议论,无疑注意到在中国这样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国家,如果不使农村土地制度更为平等与公平,那选举政治很可能沦为“田主”们之间利益分配,广大农民并没有真正发言权。相似地,《民报》另位主要撰稿人朱执信也强调“社会g,m当与政治g,m并行”。因为“政治g,m与社会g,m,成则俱成,败则俱败也。今政治g,m幸得成功,而不行社会g,m者,则豪右之族跋扈国中,不转瞬政权复入于彼手,而复于未g,m以前之旧观也”。而从辛亥g,m之后中国政治与社会状况来看,朱执信这番话语成谶。
关于这些与立宪派之间政治论战,章太炎后来回忆:“学术进步,是靠着争辩,双方反对愈激烈,收效方愈增大。在日本主《民报》笔政,梁启超主《新民丛报》笔政,双方为国体问题辩论得很激烈,很有色彩。后来《新民丛报》停版,们也就搁笔。”正如其言,虽然从今天角度来看,清末g,m党与立宪派文章及观点不无粗糙与疏漏之弊,但在当时,这些文章无疑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所面临内外形势,并提供不少启发人们思考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新视角与新概念。就g,m党方而言,通过与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