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g,m思想即伏根于此。依外祖之言观之,可见种族g,m思想原在汉人心中,惟隐而不显耳。
在这里需要注意是,朱希祖既是章太炎
学生,又是朱有虔
族人,因此不排除章太炎在朱希祖面前会多说
些朱有虔对自己
影响。不过将这些材料结合来看,需要辨析
是章太炎是否像自己自述
那样,早年在周边长辈们
影响下就萌生
不认同清朝统治合法性
意识。
在清代汉学传统里,顾炎武
地位十分重要,不少人将其视为汉学
开山,推崇他
治学方法。因此,朱有虔向章太炎提及顾炎武
学说,其实也未自外于清代汉学
范围。王夫之著作能在晚清以较为齐整
面目重见天日,离不开曾国藩在金陵主持刊刻
《船山遗书》。而坚守君臣纲常
曾氏之所以敢于将反清之念甚强
王夫之著作整理刊刻,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相信经过几百年
统治,清朝
政治合法性已经毋庸置疑,无需担心人们会通过读王夫之
论著而心生异念,反倒是王夫之对性与天道
精深思考,有助于促进儒家义理之学
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即便朱有虔向少年章太炎讲授王夫之
学说,也未必就属于异端之举。
再来看朱希祖那段记录。朱希祖1936年4月向章太炎询问少年事迹。而在1933年,章太炎在苏州国学会讲演“民国光复”,专门讲述自己眼中
辛亥前后史事,鉴于他3年之后便与世长辞,可以说,这次讲演应该算是章太炎叙述辛亥g,m
最终版本。其中他说道:
按清入主中原三百年间,反清之意见,时载于书籍,鼓励人民之同情,今举其代所宗大儒之言论以概其余。顾亭林《日知录》中解《中庸》“素夷狄行乎夷狄”,见目录而解义删去。然见钞本《日知录》中说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是之谓素夷狄行乎夷狄。非谓可仕于其朝也。”又解《论语》“管仲不死子纠”,谓“君臣之分,所关者在
身;华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故夫子之于管仲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
匡九合之功”。即见亭林之志矣。王船山亦谓:“
朝之变革不足论,惟宋之亡于夷狄,则中国失其为中国矣。”又云:“种族不能自保,何仁义之云云。”二先生学问极大,见地独高,故彰明于世,学者宗之。而草野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