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而且能够放手使用人才,使人才有用武之地,从而吸引大批人才。在这方面,曹操也与其他割据者形成鲜明对比。郭嘉原想投附袁绍,后来看到袁绍只想效法周公礼贤下士,却并不懂得用人,因而毅然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便是个突出例子。曹操平定荆州后,罗致、任用大批荆州士人,当他在汉水边大摆筵席庆贺胜利时,王粲举杯祝贺说:“袁绍起兵河北,仗恃人多势众,心想要吞并全国,但他喜爱贤才却不能够使用贤才,所以贤才都纷纷离开他。刘表在荆州坐观时局变化,自以为可以效法周文王。到荆州避乱士人,都是国内英才,刘表却不知道使用,所以陷于危困而无人辅助。明公平定冀州后,立即整顿武备,延揽豪杰并加以重用,所以能够驰骋天下。平定荆州后,又大力进用贤士,把他们放在显要位置上。文武并用,英雄尽力,这真是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才有举措啊!”
王粲这段话,虽不无溢美之辞,但将曹操同袁绍、刘表相比,说明曹操能够重视人才以成就大业,却是符合实际。袁绍出身世家大族,人称“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刘表是当时大名士,为“八俊”之,而曹操出身宦官家庭,论罗致人才客观条件,他是不如袁绍、刘表。但由于他在主观上能高度认识人才重要性,有套罗致和使用人才有效办法,终于在罗致人才方面大大超过袁绍、刘表,并依靠自己人才条件,最终战胜袁绍、刘表。可见,曹操主观努力,成他能大量罗致人才个关键。“吾任天下之智力”战略方针,收到预期效果。
二“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对于人才渴求,越到后来越迫切。特别是赤壁战败后,面对孙权、刘备日益强大、天下三分逐渐形成形势,曹操深切感受到事业艰难。他认识到,要完成统天下大业,必须罗致更多人才,以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力量。为此,他专门先后三次下令,要求部属不拘格地举荐和录用人才。第次是在建安十五年(210)春,令文说: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