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去找固定
工作,骑250cc摩托车穿梭于吉祥寺,早上在便利店收银,中午在中华料理店端菜,晚上还去爵士酒吧打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日本比现在还丰裕
些,虽然就业机会没有上
代多(故此
们这
代被称为“就职冰河期”世代),但看周围还能找到不少和
样享受“延缓期”
同类人群,打工赚来
钱够过日子,稍微节省
点去海外荡悠几个月也不是不可能。
当时有
个同学岸君,也没有去找工作,他采用
“延缓”策略是升学,考上
国立名校
研究所,没记错
话,专业是哲学。写完论文到毕业之前
们有
是时间,有个晚上他来
出租屋,照样喝咖啡聊天,已经记不清前面讲
什
,他说
这
句话:“
直努力把自己变得跟别人不
样,但到现在忽然发现,自己其实是普通
'以下’存在。”
人生到底有没有“以上”或“以下”,这需要另外讨论,但岸君那句话让当时深有同感。“突然开始想‘未来干什
都可以,但无论如何也不想当上班族’3这种想法确实中二,但
之前是有过
。每天同
时间出门,挤电车到公司,变成
个组织当中
螺丝钉,这样
人生有没有意思?
虽然还是热爱骑摩托车养猫
日子,但当
看见大三突然开始化妆去参加“就业活动”
同学们,目睹他们拿到录用通知书欢天喜地并被周围
人祝福时,
心底有
个模糊
问号:自己是不是错过
某件很珍贵
事情?
还想到
家人,上着班养活
家人、每年带全家人旅游几次、盖
两栋房子、送两个女儿上学费昂贵
私立大学
父亲,
进入社会之后才明白他
厉害。
很清楚,父亲做过
这
切,
花
辈子都做不到。而
父亲就是
个所谓
普通人,每天早上挤在电车里
上班族之
。
当时感受到现在仍然存在。在东京
中午,为
填饱肚子走进“立食”养麦面店
时候,店里
客人是清
色
工薪阶层,男性居多,
夹在其中啜吸热汤养麦。他们不管是自己
人,还是和同事搭伴而来,都有着共同
气质,略微模式化,并带有
种风格老练
说话方式和行为方式。应酬、加班、群体协调或职场性别歧视,上班
苦处
也略有
解(后来还是上
几年
班),但毕竟日本战后
社会以他们这些主流人群,也即中流砥柱作为基础,换个角度来说,像
这种不上班
人太多
话,眼下
社会模式是无法成立
。有时候在养麦面店内跟他们并肩吸面条时,
会想起岸君并在心中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