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再按学生思维,再继续比来比去,拼来拼去,得不到像小时候那多赞扬,发现其他没有那优秀人也可以幸福地生活,也就失去继续忍受痛苦原动力。
人生还剩下什呢?
这就是李渝困惑,也是这篇文能诞生原因。
其实到这里写几千字对每个人物,还
,也留意到周围些朋友心理变化,恰巧读到关于空心病报道,下意识搜集相关资料,成为描述这种状态最初理论基础。后来豆瓣建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成天潜水,深夜划拉大家帖子看,众人百态,各有各痛苦,有些帖子也提到空心病,就是文中描述李渝那些症状——不知道大学学点什,也很忙,也很累,但不知道自己东奔西跑地为什,绩点荣誉追求过程中还挺正常,等得到那刻,等喜悦被遍遍消磨后,突然索然无味起来。电影《Soul》里有让印象深刻幕,男主终于完成钢琴登台演出梦想,他以为那天晚上会变得非常不起,然而也不过是像往常样做士回家,怅然若失后,继续第二天生活。
尚且建立在男主热爱钢琴基础上,遑论商科这种完全没有任何美感冷冰冰破专业。
当然,很难说没有在文中掺杂痛骂们专业私心。
前几年还是深受其扰,记得有次看完某份流传很广遗书后,跟妈说,觉得虚无。
妈是个很有生活智慧女性,她说你虚无是吧,行,这个假期别实习,去奶茶店打工去。
真去做六个星期咖啡,别什都没管,回家累得倒头就睡,上班闲时候就和另几个伙伴聊天,有些是专科有些是二战人,漫无目地随便瞎聊,在那种环境下,很难产生多少优越感,也没有人会去比谁做咖啡更快、更好,就是工作、休息、吃饭、睡觉,听听别人悲欢喜乐。
后来跟老板聊天,他说恭喜你这步终于摆脱学生思维,迈进成人世界。
学生时代是这样。大家都努力地往前冲冲冲,量化标准也很单,就是成绩。在单环境下,目标就是成为最后赢家,哪怕不爱学习,但“可是当好学生欸”有点虚荣动力就能迫使每个人向前。
直到成年。
有句话虽然被用烂,但还是觉得说得很好,叫“人生不是轨道,而是片原野”,成年之后发现确实如此,每个人都在沿自己道路走,当然社会也给们规定成功人士goldentrack,但那个已经不是唯正确标准答案。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