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委身,还在自己离去之后毫无怨恨地继续爱慕自己。对“被抛弃那个女人”所怀有点点心痛感觉,也因女人爱伟大而得到净化。还有比这更能满足西方男人自尊心故事吗?质疑“那种女人怎可能有”声音,被西方人巨大幻想所淹没,没人听见。东方主义就是让支配集团不去面对他者现实装置,所以,无论如何陈述“日本女人其实是这样”,这种声音也传不到他们耳朵里。用更低俗话说,东方主义就是西方男人自慰品,真弄不懂看到这种自慰品还拍手喝彩日本观众心思。看到《蝴蝶夫人》就作呕,根本没法心平气和地看下去。
人种与阶级也是合为体。
在最近人种研究中,与“社会性别(gender)”样,人种亦为历史建构产物,这已经成为常识。人类是属种,无论任何人,99%DNA是相同,但却偏要制造出“人种(race)”概念,用肤色把人区别开来。所谓“性别”,就是通过排除“非男人(未能成为男人男人和女人)”来维持分界线,使男人作为男人得以实现主体化装置。与此同理,所谓“人种”,就是(发明人种概念)白人通过排除“非白人”而定义“何为白人”装置。白人研究〔藤川编,2005〕将这些真相接连不断地,bao露出来。“身为白人”,意味着拥有支配劣等人种资格,在历史上,人种概念是与帝国主义支配世界意识形态同时出现。
获诺贝尔文学奖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Morrison,1992〕,在剖析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指出,在这部可称为美国建国神话“国民性小说”中,为确立哈克“白人性(whiteness)”,黑人逃亡奴隶存在不可或缺。这部描写个少年成长经历美国版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同时也是个讲述“真正美国人(男人而非女人)如何诞生”国民故事。通过帮助逃亡奴隶,哈克成赢得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解放奴隶、保卫m;主自由美国高贵“白人男性(whiteman)”性象征。对于“白人性”,白人们毫无自觉,完全看不到他们着手研究这个问题迹象,所以,才有由莫里森这样黑人女性开始白人性研究(whitenessstudies)。
人种这个概念,以前用法与现在有区别。在西方露骨人种主义偏见传入日本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