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可能也有这种表达方式。如果说得更准确些,应该是“人生状态”意思。你定会认为秉性或性格不会按照自己意志而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结果。
青年:自己主动选择结果?
哲人:是。是你自己主动选择自己生活方式。
青年:也就是说,不仅选择“不幸”,就连这种奇怪性格也是自己手选择?
哲人:当然。
哲人:请坐下。如果这样话,意见不合也很正常。在这里,首先要简单说明下辩论基础部分,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如何理解人问题。
青年:要简略!拜托您定要简略!
哲人:刚才你说“人性格或秉性无法改变”。而另方面,阿德勒心理学中用“生活方式”词来说明性格或秉性。
青年:生活方式?
哲人:是,人生中思考或行为倾向。
青年:哈哈……无论怎说,您这种论调都太勉强。当注意到时候,就己经是这种性格,根本不记得有什选择行为。先生您也是样吧?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性格,这不是无稽之谈吗?
哲人: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这样”,最初选择也许是无意识行为。并且,在选择时候,你再三提到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因素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即便如此,选择“这样”还是你自己。
青年:不明白您意思。到底在什时候做选择呢?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10岁左右时候。
青年:那,退百步,不,退二百步讲,假设10岁无意识地选择那种生活方式。但是,那又如何呢?说是性格也好、秉性也好,或者说是生活方式也好,反正已经是“这样”
青年:思考或行为倾向?
哲人: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方式”汇集起来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某人世界观或人生观。
青年:世界观?
哲人:们假设有个人正在为“性格是悲观”而苦恼,们可以试着把他话换成“具有悲观’世界观‘”。认为问题不在于自己性格,而在于自己所持有世界观。性格词或许会带有“不可改变”这感觉,但如果是世界观话,那就有改变可能性。
青年:不,还是有点难吧。这里所说生活方式是不是很接近“生存方式”呢?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