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吗?”苍鹭问道,“你现在处于'儿童状态'吗?”
“不,当然不是。现在在跟你谈话。”
“所以是为什呢?”
“噢,不知道为什,”蛤蟆带着怒气说,“希望你别再找茬儿,这不公平。你问那多问题,脑袋都疼。又不是心理学家。”
“既然这样,们最好先停在这里。”苍鹭说。就这样,他们结束面谈。
中,但在咨询师再询问之下,他还是在脑海里回顾那些不快情形,思索着能从每件事情中学到什普遍道理。
“猜,”蛤蟆缓缓地说,“你可以说当时感受就和小时候样。感觉自己像个孩子?你觉得是这样吗?”
“更重要是你怎觉得,蛤蟆。你自己觉得是这样吗?”
“是。当然,是这样。”蛤蟆语气听上去比之前更确定,“这就是当时感受。小时候,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感受。”
“那,们就把它称为'儿童自状态(原文为ChildEgoState)吧。”苍鹭说道。
蛤蟆看上去很困惑。
“其实很简单,”苍鹭说道,“你应该记得学生时代学过,“自'来自拉丁文,代表'’这个词。而当们问'他处于什状态’时,们其实是在问’他存在模式是什’。所以当说个人处在’儿童自状态’时,是指他行为和感受都像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样’。”
“想明白,”蛤蟆说,“可处在'儿童状态’是件坏事吗?”
“没有好坏,”苍鹭答道,“只是用来描述个人实际状态。也许更好个问题是:’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样效果?’”
“好吧,”蛤蟆说,“认为这个问题对没什帮助,因为个人显然没办法控制自己进入哪种状态,所以有没有效果都无所谓。这显然取决于你是什样人,而这是你没法控制。”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