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又去那个庭院。巴金
死老虎”巴金落井下石。因此,偌大作家协会,几乎没有人与巴金说话,除非是训斥。
巴金并不害怕孤独“寒夜”。每天,他从巨鹿路作家协会步行回到武康路家,万分疲惫。他路走来,没想到这座城市会变成这样,这个国家会变成这样。终于到家,进门,先看那个信箱,这是多年习惯。但信箱是空,肖珊已经取走。
后来知道,肖珊抢先拿走报纸,是为不让丈夫看到报纸上批判他篇篇由“工人造反派作家”写文章。她把那些报纸在家里藏来藏去,当然很快就被丈夫发现。后来,那个门上信箱,就成夫妻两人密切关注焦点,谁都想抢先步,天天都担惊受怕。
他们女儿李小林,早已离开这个庭院,与们这些同学起,发配到外地农场劳动。她在苦役间隙中看到上海报纸,上面有文章说巴金也发配到上海郊区农场劳动去,但是,“肩挑两百斤,思想反g,m”。两百斤?李小林流泪。
当时在外地农场,很多同学心中,都有个破败门庭。长辈们每天带着屈辱和伤痕在门庭中进进出出,想,都会像李小林那样流泪。心中门庭更是不敢多想,爸爸已被关押,叔叔已被逼死,只剩下年迈祖母和无助母亲,衣食无着……
重见门庭是九七年“林彪事件”之后。“w.g”已经失败却还在苟延残喘,而且喘得慷慨激昂。周恩来主政后开始文化重建,们回到上海,很多文化人回到原来工作岗位,这在当时叫作“落实政策”,有“宽大处理”意思。
但是,那根最大棍子张春桥还记恨着巴金发言,他说:“对巴金,不枪毙就是落实政策。”当时张春桥位居中央高位,巴金当时处境,可想而知。
但是,国际文学界在惦念着巴金。法国几位作家不知他是否还在人世,准备把他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来作试探。日本作家井上靖和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更是想方设法寻找他踪迹。在这种外部压力下,张春桥等人又说,“巴金可以不戴反g,m分子帽子,算作人民内部矛盾,养起来,做些翻译工作。”
于是,他被归入当时上海“写作组系统”个翻译组里,着手翻译俄罗斯作家赫尔岑《往事与随想》。
个受尽折磨生命,只是在“不枪毙”缝隙中残留,立即接通世界上第流感情和思维。想,这就是生命中最难被剥夺尊严。活着,哪怕只有丝余绪,也要快速返回这个等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