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连之风极盛时代,与流放者保持友谊是
件十分危险
事。何况地处遥远,在当时
交通和通信条件下要维系友谊又非常艰难。因此,流放者们完全可以凭借往昔友谊
维持程度,来重新评验自己原先置身
世界。
元朝时,浙江人骆长官被流放到东北,他朋友孙子耕竟从杭州
路相伴到东北。清康熙年间,兵部尚书蔡毓荣获罪流放黑龙江,他
朋友上海人何世澄不仅
路护送,而且陪着蔡毓荣在黑龙江住
两年多才返回江南。
让
位与他们作对使者,每次宋廷有人来总要打听他们
消息,甚至对他们
子女也倍加怜惜。
这种事例,使后来流放者们陷入深思:既然朝廷对自己
使者都是这副模样,那它真值得大家为它守节效忠吗?
们过去头脑中认为至高无上
切,真是那样有价值吗?
顺着这思想脉络,东北流放地出现
个奇迹:不少被流放
清朝*员与反清义士结成
好朋友,甚至到
生死莫逆
地步。原先各自
政治立场都消解
,消解在对人生价值
重新确认里。
当官衔、身份、家产被剥除时,剩下
就是生命对生命
直接呼唤。著名
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
那些朋友李裀、魏琯、季开生、李呈祥、郝浴、陈掖臣等人,几乎都是被贬
清朝官吏。但他却以这些人为骨干,成立
个“冰天诗社”。
函可那些朋友,在个人人品上都很值得敬重。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
“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
个犯人
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总之都是
些善良而正直
人。现在他们
发言权被剥夺
,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
。
函可与他们结社是在顺治七年,那个时候,江南很多知识分子还在以仕清为耻,因此是看不起仕清反被清害汉族*员
。但函可却完全不理这
套,以毫无障碍
心态发现
他们
善良与正直,把他们作为
个个有独立人品
个人来尊重。
政敌不见,对立松懈
,只剩下
群赤诚相见
朋友。
有朋友,再大
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
朋友,再糟
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敢断言,在漫长
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
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
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
文士们中间。其他那些著名
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
。
除流放者之间
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
友谊也有
种特殊
重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