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场面中出现各种乐器,叫不全它们名字。
有很多年轻女子衣带飘飘地飞起来,是飞天。她们预示出全方位舞动趋势,那是到隋代。个叫维摩诘居士被频频描绘,让人联想到当时些士族门阀企图在佛教理想中提升自己。壁画上已经找不到苦行,只有华丽。连病态之美也消失,肌肤变得日渐圆润。那些雕塑略显腿短头大,马背上历练,使他们气定神闲。
整个画面出现扬眉吐气般欢乐,那只能是
没有使它下降为个乡村庙会,因为敦煌地区直拥有不少高僧大德、世族名士、博学贤达,维系着信仰主体。
于是,在,常常走神。不明亮自然光亮从洞窟上方天窗中淡淡映入,壁画上人群和壁画前雕塑融成体,在片朦胧中似乎都动起来。在他们身后,仿佛还能看到当年来这里参加巡礼民众,群又群地簇拥着身穿袈裟僧侣。还有很多画工、雕塑家在周边忙碌。这多人渐渐走,又来批。批批构成代,代代接连不断。
也有声音:佛号、磬钹声、诵经声、木鱼声、旌旗飘荡声、民众笑语声,还有石窟外山风声、流水声、马蹄声、驼铃声。
看会儿,听会儿,发觉自己也被裹卷进去。身不由己,踉踉跄跄,被人潮所挟,被声浪所融,被种千年不灭信仰所化。
这样观看是种晕眩,既十分陶醉又十分模糊。因此,不能不在闭馆之后黄昏,在人群全都离去山脚下独自徘徊,点点地找回记忆、找回自己。
晚风起,夹着细沙,吹得脸颊发疼。沙漠月亮分外清冷,山脚前有泓泉流,在月色下波光闪烁。总算,思路稍见头绪。
三
记得每进个洞窟,总是抢先走到年代标示牌前,快速地算出年龄,然后再恭敬地抬起头来。
年龄最高,已经千六百多岁,在中国历史上算是十六国时期作品。壁画上菩萨还是西域神貌,甚至还能看出从印度起身时样子,深线粗画,立体感强,还裸着上身,余留着恒河岸边热气。另些壁画,描绘着在血腥苦难中甘于舍身狠心,看上去有点恐怖,可以想见当时世间苦难气氛。
接下来应该是非常向往魏晋南北朝:青褐色泽依然浑厚,豪迈笔触如同剑戟。中原带有那多潇洒名士傲视着乱世,此时洞窟里也开始出现放达之风,连菩萨也由粗短身材变得修长活泼。某些形象,派秀骨清相,甚至有病态之美,似乎与中原名士们趣味遥相呼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